诗文 | 九歌·国殇 |
释义 | 九歌·国殇屈原
《国殇》,是屈原《九歌》组诗中的第十篇,是一首献给为国捐躯者的祭歌。楚与秦曾于今河南丹阳与今陕西蓝田进行过两次战争。楚国在此两次交战中,都失利了,将士伤亡巨大。《国殇》,当是以这些战争为素材的艺术作品。 国殇,指死于国事者。本篇祭歌,热烈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与壮烈精神。
对本篇,大家较熟,此拟分段略讲——
一、诠词释句 吴戈与犀甲——吴戈,即指吴国所产之戈,以锋利名世。戈,古代青铜制的主要武器,横刀、长柄,可以横击,盛行殷周、战国时期。犀甲,犀牛皮制作的护身军用铠甲。 车错毂与短兵接——车错毂(gù古),是形容两军迫近混战,车毂、车轴互相交错。毂,原指车轮贯轴处。此泛指战车之轮轴。短兵,指刀、剑一类短兵器。接,交接、交锋。 旌蔽日与矢交坠——旌(jīng京),古代一种旗帜。旌蔽日,犹言敌军密集如云遮蔽了天日,是说敌方势力强大。矢交坠,是说敌我双方对射,箭矢在双方战阵上交相坠落,表明战斗激烈和战局危急。 躐与骖、殪——躐(liè列),践踏,此处有“闯入”之意。骖(cān参),古战车独辕,四马驾车,夹辕两马叫“服”,服马处侧两马,称“骖”。左骖,即左侧的马。殪(yì义),倒地而死。 霾、絷与援玉枹——霾,一本作“埋”,霾乃“薶”之借字;薶,又是埋的异体。此处“埋”作陷没解。“埋两轮”,是说野地泥泞,不遑择路,致使车轮陷入泥淖中。絷(zhí直),捆、绊。援,拿起。玉枹(fú扶),以美玉镶嵌的鼓槌。 天时坠与威灵怒——天时坠,犹言天地昏暗。威灵怒,即神灵亦震怒。 二、语译全段 手执吴产利戈,身披犀皮坚甲; 敌我车轮交错,短兵厮杀! 敌军众多,旌旗遮天蔽日; 流矢交坠如雨,将士仍向敌阵开拔! 敌人屡犯战阵,直向我军冲撞; 驾车骖马死死伤伤,阴气猛刮。 车轮深陷泥淖,四马难于奋蹄; 抡起嵌玉鼓槌,擂鼓鸣声轧轧。 天空昏暗,鬼神震怒; 死伤殆尽,忠骨弃野横七竖八!
一、诠词释句 出不入与往不反——出不入,指壮士出征,决心以死报国,不打算再进国门。“往不反”与“出不入”为互文见义。反,同“返”。 平原忽与路超远——两者是互文。忽,通“伆”(wěn吻),即伆邈,渺茫貌。超远,遥远。 挟秦弓与心不惩——挟秦弓,持着秦弓。秦弓是指古代秦地产的弓,最为强劲有力。此指按秦弓制式造的弓。“心不惩”,惩,戒惧、悔恨。“心不惩”,心里无悔无惧。 神以灵与魂魄毅——前者,指精神不死,英灵不泯。“以”作“为”解。后者,指死者灵魂,坚毅不屈。一本作“子魂魄”非是。王逸注本洪兴祖补曰:“一云魂魄毅”。朱熹《楚辞集注》,也作“魂魄毅”。其他如《文选》和王鏊本、朱燮元本、黄省曾本等等均同(参见《楚辞校补》)。 二、语译全段 壮士决心: 既已出征,不再进入国门; 奔赴沙场,不求再返故园。 举目眺望: 伸向远方,道路迢迢难终; 辽阔苍凉,平野茫茫无垠。 壮士死后: 强劲秦弓,仍挟在臂; 锋利长剑,随身留存。 身首异处: 为社稷,威武不屈,至死不渝; 持气节,永葆忠贞,无悔无怨。 军仪军威: 英勇将士,制敌武艺尽超强; 赫赫军威,影响所及震乾坤。 最后赞曰: 魂魄坚毅,大志大勇,皆为鬼中雄杰; 以身报国,虽死犹荣,定能永扬国魂! 三、重点评议 《国殇》自战国时问世,迄今已历二千数百年之久,一直传诵不衰,且有越历越显之势。这是为什么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 我想,主要因由有二: 第一、诗篇本身艺术生命力绵长 本篇的写法不同于《九歌》中其他篇章的神话、巫歌的演绎,而是用写实方法而吟赋成篇的。作品中句句带泪痕,字字凝深情,事事醒眼目,处处勾心魂。它真诚地表现了诗人代表大众对英雄将士的壮严礼赞和深切哀悼。就是这种强大艺术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魂,使读者刻骨铭心,引吭高歌,欲罢不能。 第二,诗人的“尊国、重民”思想的高度发扬 在作品中,诗人把对国家、社稷之爱,置于至圣、至尊的高位;又将忠贞操守、捍卫祖国所发扬的自我牺牲精神,看成超越泰山之重。作者清楚地认为:卫国的基本力量,是浴血疆场的战士,是将士们的誓死卫国而无悔无恨的大爱心怀,以及其忠勇坚毅、奋不顾身的大勇精神。这些,决不是那些只知祈祷鬼神、乞求上天赐福和企图苟安的统治者所能做到的。因此,在诗中,作者将最高奖赏和最美赞辞,毫无保留地给予了具有这种崇高品德的战士。 正如何其芳当年在《屈原和他的作品》中所说,虽然“他(屈原)的理想并不是直接代表当时的人民的利益的理想,他所爱的国家,也和我们今天的国家有着根本的不同。然而他对于理想的坚持和对楚国的热爱,仍然可以引起我们的同情和尊敬。”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