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乘船失釪喻 |
释义 | 乘船失釪喻无独有偶,《乘船失釪喻》这则佛教寓言故事与中国先秦杂家著作 《吕氏春秋 ·察今》 中的 《刻舟求剑》相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是大同小异的。从对古印度佛教文学与古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妨把前引那段 “国粹”抄录如下,以便读者两相印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两个类似故事所阐发的哲理看,申明的都是一个道理,即客观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决不能用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去处理千变万化着的事物。如果顽固坚持采用背离客观实际的机械的、呆板的思想方式,其结果必然是徒劳无益甚至适得其反。 从两篇文章的文字风格上看,中国这篇因为有明显的经过文人加工的痕迹,所以文笔精练,语句典雅,而印度那篇则保持着民间传说那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土风”。在字词的运用上,中国这篇是奇句单行,抑扬顿挫,印度这篇则多为四言一句,流畅通脱,明显表现出佛教偈颂文学那种既便于记忆,更便于流传的口语形式。例如,印度这篇用“欲何所作”等五句问话和五句答语详详细细交待的事情,在中国这篇《刻舟求剑》中则仅用“是吾剑之所从坠”一句自言自语。由此可以看出,文人笔墨与民间文学两者之间,诸子百家散文与佛教寓言两者之间,在文章结构及遣词造句上的不同风格,确是经纬分明、显而易见的。 不要小看这些古老而又朴素的寓言故事,在它们的身上,凝聚着人类几千年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这正是后代读者应该汲取的。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