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乌云 |
释义 | 乌云啊,暴风雨后残留的乌云! 你独自曳过了明亮的蓝天, 唯有你投下忧郁的阴影, 唯有你使欢笑的日子不欢。 不久以前,你还遮满了苍穹, 电闪凶恶地缠住你的躯体; 于是你发出隐秘的雷声, 把雨水泻满了干渴的大地。 够了,躲开吧!时令已变换了, 土地已复苏!雷雨消逝无踪。 你看那微风,轻轻舞弄着树梢, 正要把你逐出平静的天空。 (查良铮译) 《乌云》作于一八三五年,是普希金晚期的创作中的写景名篇。别林斯基称赞这首诗“是普希金观察自然的典型的例子”,“是诗的彩色画”(《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作品》第五章)。全诗采用往复回环的结构形式:从眼前残留的乌云着笔(第一节),然后宕开笔墨,描画暴风雨到来以前的乌云(第二节),最后又将笔墨收拢,回到眼前的乌云上来(第三节)。 诗人开门见山,一落笔就直写乌云:“暴风雨后残留的”,指明时间兼表数量;“明亮的蓝天”,在时间上直承“暴风雨后”,是映衬乌云的空间背景;“独自曳过”,与“残留”相呼应,且看出乌云的动态。三、四句视角变换,由高而低,由天上的乌云写到它投下的阴影,由自然界的乌云、阴影,转而写出人们对乌云的感受。乌云引起“不欢”,当是双重的,既是气象对人的生理影响,更是人们心理上积淀下的习惯性的反感。第二节转写“不久以前”风雨袭来、阴云肆虐的情况。诗人依然用画笔写景,除写出乌云“遮满苍穹”的气势,还将“电闪”、“雷声”、“雨水”一一摄入画面,视角仍然由高而低,从天空写到地面。第三节重新写眼前的景象,但诗情从上一节的结尾处雨水“泻满”大地的景象中逗出。末一节开头的“够了,躲开吧”,不仅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成为末一节的主旋律,并构成全诗乐观向上的基调。结尾处,笔法温婉而轻松,笔意鲜明而坚定,以微风舞弄树梢的动人景象,昭示天气已经放晴,乌云即将消散净尽。末一节与第一节虽然都是写眼前的乌云,但第一节重在写乌云的现在,写乌云投下的阴影及其带来的“不欢”;末一节则写乌云难以久驻,重在预示乌云消散的不久的将来。据此,此诗的结构,严格说来是呈螺旋式推进的形式,而非归结点与出发点的复归与重合。 诗人对乌云的描写,主要采用写实的手法精雕细琢,既在时间与空间构成的坐标上确定乌云的位置(暴风雨后蓝天上的乌云,或不久以前遮满苍穹的乌云),又在数量上加以说明(残留的,或遮满苍穹的),并运用“曳过”、“投下”、“遮满”、“发生”、“泻满”等一系列动词在动态中加以刻画,从而使乌云的形象及其相关联的风雨雷电、天空大地、云影树梢,以其全部的丰富性动人地立体地显现了出来。但如果就此认定普希金的写景诗仅仅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忠实而生动的刻画上,那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首诗中,诗人不只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从对自然现象的刻画中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而且还坦率地袒露自己的胸怀,不仅有多处直接的抒情与议论,而且诗人干脆让自己进入诗中,与乌云对话,以“你”代指乌云。这样,我们在读罢全诗时,眼前就不仅出现了一幅声音、光亮、色彩、线条一应俱全的“诗的彩色画”,而且还映现出了一位站在微风中,面对雨霁云残的自然景色,正神思飞越地怀有美好祝愿的动人的诗人的形象。 (陈志明)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