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焦述 |
释义 | 1焦述 奇怪,先前定下的S局局长人选谢里,近些天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小谢当局长,怕压不住阵脚吧!”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当一把手,是小孩子耍杏核的?有那么容易哩,弄不好要栽斤斗呢……” 我不禁有点郁闷了,用不快的目光盯着妻子。她很敏感地发现了我的不满,便温和地解释道: “这些话又不是我说的,我只不过给你学学群众的反映而已。你当了这么多年组织部长,连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还不懂吗?” 是啊,妻只不过是S局的一名普通干事,她给我谈谈这些反映,并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啊! 这也许是我以往听谢里同志的优点太多的原故吗? 近些天,一些颇有权威的人,也在我的耳际吹起风来了—— “谢里当局长,怕不好工作吧! 他有什么威信?” “是嘛。不能只看他的那点能力,那张文凭! 不少人反映他太骄傲,脱离群众。这怎么行?” “据说前些时还与他爱人闹离婚呢!” “群众反映,他和技术员华小英关系暧昧。” “这人政治观点糊涂……” 这位原先好端端的人,一下子竟声名狼藉了。 真是道难题。面对着一个个反映情况的科长、副局长、书记、主任……我愕然了。 市委定了任务, 局、 委一级的新领导班子必须在×月×日前定下。虽然“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可以例外”,可是,眼下像S局的情况,又决非个别。怎么办? 都作例外处理,成立调查小组,让小组的成员天南海北地巡回调查吗? 不行,那么,索性把谢里换下去,另选高明? 我默默地问自己。这样……也许……可能……去他的,倘若更换的新人选又成为众矢之的呢,又变得声名狼藉呢?这决非假设,最近的事态已经说明,不少即将被提拔的干部背后就跟着那种复杂、浑浊的非议。那么,我该顶住这股逆风,对它来个置若罔闻……也不行。我深知反映情况的“群众”能量之大,他们甚至能动摇我这个部长的位置呢! …… 组织部人称小诸葛的何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人虽聪明但不狡猾,点子虽多但不失原则。他对这道难题献出了高招,要我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去干。听罢我暗暗钦佩。 几天后,S局的新局长任命宣布了,是F局的夏乡同志; 同时F局的局长也到职了,是S局的谢里同志。事情出人意外地顺利、平静…… 不过,这已是发生在一年前的故事了,在那次任命S局和F局的局长之后不久,由于种种原因,谢里和夏乡两人又作了对调。如今,S局的局长正是谢里,这是位工作得很出色的局长,先前对他那五颜六色的非议,如今像炊烟般被吹得无影无踪了。当然,夏乡如今也是F局的一位称职的局长…… 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可是每每想起来,总感到这里面有一种什么奥秘使我深思。我问小诸葛何明,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他说,因为他已弄懂了这样一个算式: 1≠1 。 选自《羊城晚报》 【赏析】 我总是有点怀疑,用数学的方法,数学的公式能解开人生、人心的难题,能揭示人事的奥秘。读了焦述写的《1≠1》之后,我对自己的这种怀疑也怀疑起来。看来,有的时候,某种数学公式是可以点破一些难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和思维程序的,尽管这多少蒙上一层模糊的色彩。 的确,正如《1≠1》中所写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不少即将被提拔的干部背后就跟着那种复杂、浑浊的非议”,这样一来, 将被提拔的干部,本来是一个好端端的人,一下子竟声名狼藉了。可是按何明的“高招”,先把要提拔的干部调到外单位任职,然后再调回本单位任职,经过这么一来回,群众中原来的那些五颜六色的非议,也就无影无踪了! 怎么回事?何明说这是由于他弄懂了“11”这样一个算式的缘故。 11,要论证起来,恐怕至少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在本单位被提拔的人,当上了官,而官代表着一种身份,一种素质,一种资格,只会上,不会下;第二步,因此,在本单位决不能让他提拔成,于是枪打出头鸟,把他搞臭,死命拖住他;第三步,他提拔到外单位任职,再调回来,他的官的身份、资格已定,因此只能服管,再叽咕就不识时务了。所以,1≠1的论证的关键为:是否取得了官的资格。当然,对于这个算式,可以引起多方面的联想,也可以有多种论证法。我想,这也许正是这篇微型小说的艺术概括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