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臆一以旷,外累都若遗。”诗句出处:《夏日独直,寄萧侍御》;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鹰猜课野鹤,骥德责山麋。
课责虽不同,同归非所宜。
是以方寸内,忽忽暗相思。
夏日独上直,日长何所为。
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形委有事牵,心与无事期。
中臆一以旷,外累都若遗。
地贵身不觉,意闲境来随。
但对松与竹,如在山中时。
情性聊自适,吟咏偶成诗。
此意非夫子,余人多不知。
【注释】:
诗文 | 中臆一以旷,外累都若遗。 | |
释义 | 中臆一以旷,外累都若遗。“中臆一以旷,外累都若遗。”诗句出处:《夏日独直,寄萧侍御》;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宪台文法地,翰林清切司。 | 鹰猜课野鹤,骥德责山麋。 课责虽不同,同归非所宜。 是以方寸内,忽忽暗相思。 夏日独上直,日长何所为。 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形委有事牵,心与无事期。 中臆一以旷,外累都若遗。 地贵身不觉,意闲境来随。 但对松与竹,如在山中时。 情性聊自适,吟咏偶成诗。 此意非夫子,余人多不知。 【注释】: 中:(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臆:①胸部。陆机《演连珠》:“抚臆论心。”②心中。仲长统《昌言》:“疏濯胸臆,澡雪腹心。”(疏濯:洗涤。澡雪:洗净。)③主观想像和揣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乎:可以吗?)一: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以:①任用;使用。《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缘故;原因。《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认为。《战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④介词。1. 表示使用的对象。用;拿。《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与;同。《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三揖。”3. 表示动作的原因。因;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4.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凭借……身份;按照。《论语·学而》:“使民以时。”(使:役使。)5.表示动作的时间。在;于。《吕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动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⑤连词。1.表示并列、相承等关系。相当于“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城高以厚,地广以深。”《国语·晋语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聪明。)2.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战国策·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假道:借路。)⑥助词。用在往、来、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前,表示对方位、时间、数量的限制。《吕氏春秋 · 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三官:指农工商三种职业。)⑦通“已”。1.已经。《三国志·魏志·杜袭传》:“吾计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无以,则王乎?”旷:①明朗;光明。《易林·明夷之恒》:“旷然大通,复更生活。”②空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袁枚《祭妹文》:“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特指宽阔之处。张说《岳州山城》:“东旷迎朝邑,西楼引夕阴。”③开朗;旷达。《后汉书· 窦融传》:“旷若发矇。”(发矇:使瞎子睁开眼。)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偕:一并。)④间隔。孟浩然《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伏枕旧游旷,笙簧劳梦思。”⑤荒废。《吕氏春秋·无义》:“以义动,则无圹事矣。”《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川陕长吏、监押、巡检有旷弛者代之。”(长吏:县吏中的位尊者。)又耽搁。昭梿《啸亭杂录·佟襄毅伯》:“自公故后,日渐废弛,至有侍卫旷班,累日不至。”⑥空缺。黄宗羲《原君》:“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⑦无配偶的成年男女。《三国志· 魏书·杜畿传附杜恕》:“今者,外有伺隙之寇,内有贫旷之民。”⑧久远;遥远。《后汉书·朱雋传》:“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薛福成《合肥苏氏族谱·序》:“攀追先民于旷远之世,于实无征,于义无取。”外:①疏远。《周易·泰》:“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zhǎng),小人道消也。”(内:亲近。长:增长。消:减少。)《韩非子·爱臣》:“此君人者所外也。”(君人者:国君。)②外边;外部。与“内”相对。《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③外表。《法言·修身》:“其为外也肃括。”④其他的。《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⑤不正规的;非正式的。《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⑥排除;除去。《淮南子·精神》:“外此,其余无足利矣。”⑦称父系之外的亲属。《尔雅·释亲》:“母之考为外王父。”累:(一)①牵连;连累。《左传·隐公十一年》:“相时而动,无累后人。”②忧患;灾祸。《庄子·山木》:“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主宰事物而不被事物所役使支配,这样还有什么忧患呢!)《吕氏春秋·必己》:“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③缺点;毛病。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 (二)léi ①同“缧”。绳索。《汉书·李广传》“以剑斫绝累。”②用绳索捆绑。《孟子·梁惠王下》:“若杀其父兄,𦶟累其子弟……如之何其可也。”③缠绕。《诗经·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三)lěi ①堆集;累积。《老子》第六十四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②重叠;重复。《韩非子·五蠹》:“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③接连;连续。《后汉书·张衡传》:“累召不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④累计;合计。《墨子·辞过》:“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拘女:指女子被拘禁在宫中。)⑤拖累。《后汉书·班超传》:“愿将本所从三十馀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都:(一)du ①[名]大城市。《左传·隐公元年》:“大~不过三国之一。”②[名]首都,京城。班固《西都赋》:“汉之西~,在于雍州,实曰长安。”③[名][都会]1. 诸侯国的都城。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裂~~而之郡邑。”2. 繁华的大城市。《史记·货殖列传》:“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也。”④[形]漂亮。《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⑤[叹]表示赞美。《尚书·皋陶谟》:“皋陶曰:‘~!在知人,在安民。’”⑥[动]居于,处在。《史记·滑稽列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卿相之位,泽及后世。”⑦[动]汇总,汇聚。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为一集。”(二) dou [副]全,尽。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于时天月明净,~无纤翳。” 【辨析】都,京。“京”的本义是“大”。在先秦“京师”连用方指“国都”,“京”指国都是后起义。“都”的本义指“大城市”,汉代以后才可以指首都。若:①从;顺从。《诗经·大雅·烝民》:“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②选择。《诗经·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是:指仲山甫。)③好像;如同。《庄子·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④代词。1. 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2.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论语·宪问》:“君子哉若人!”⑤连词。1.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其不才,君可自取。”2.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汉书·惠帝纪》:“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免之。”⑥词尾。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愀qiǎo然:容色变动的样子。超若:怅惘的样子。)[若夫]至于。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遗:(一)①失去;丢失。《韩非子·难三》:“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淮南子·原道》:“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履:鞋。冠:帽。)②遗漏;忽略。《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③遗失;遗漏的东西。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阙:缺失。)④舍弃。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商君:指商鞅。)⑤遗留;留给。《史记·韩长儒列传》:“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 ⑥前代遗留的风气、风格等。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⑦特指死者留下的。诸葛亮《出师表》:“深追先帝遗诏。”(追:追念。)⑧剩下。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汉书·食货志上》:“地有遗利,民有余力。”⑨超脱。贾谊《鵩鸟赋》:“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⑩排泄。《南史·梁豫章王综传》:“尝改岁后,问讯临川王宏,出至中阁,登宏羊车次遗粪而出。”(11)坠;落。刘向《九叹·思古》:“目眇眇而遗泣。”(泣:眼泪。) (二)wèi ①给予;赠送。《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②特指馈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③送达。《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表然其言,先遣人以书遗谭。”④指送行。《商君书·画策》:“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得:指立功取胜。无:同“毋”。)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