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会议后中国内争与外力的纠结互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见证了国际政治秩序的大转变,列强势力因战局而改变,巴黎和会提供了一个按势力消长来重新划分......
条约体系的文化解读
近代西潮东侵,中国士大夫多以为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迄今仍常被引用的名言当然不甚符合史实,......
革命与“反赤”:群众运动的影响
“五卅事件”及其所引发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无疑带来了许多历史后果,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其重要意义 [1] 。当......
民气可恃:国民外交的巅峰
中国外交在1920年前后开始有重大变化。1919年的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官向与会列强提出归还租界、撤消治外法权......
五卅运动中各种势力的利用
正如丁应求所论:“五卅事件”并非外人在华所引起的第一次华人流血案,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但以其抵抗规模为......
运动的衰退与中止
上海交涉会议开始后,群众运动实际便开始步上衰退之途。 对上海总商会而言,罢市之举既是出于被迫,而亦有做交......
运动在外地的扩展
陈叔谅将五卅事件后的民众运动按形式分为四种:宣传、罢工、抵制英日货、济工 [1] 。相似地,李健民亦将反英......
上海罢工工人的维持
在上海的三罢运动中,持续时间最长且影响波及全国的是罢工,因此,罢工工人之维持关系到整个运动的走向。 上海......
上海“三罢”运动的发起
5月30日当天晚上,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上海的罢市、罢工、罢课运动,并决议公开成立上海总工会,同......
“沪案重查”与交涉的悬搁
英国既然对六国委员之调查报告表示不能接受,遂提出司法重查之主张,认为对工部局之处理属于法律问题,应由司......
北京公使团的分歧与单独对英策略的提出
“沪案”发生后,各国反应并不一致。而在具体交涉过程中,各国间的分歧更趋明显,这一方面使中国的外交策略能......
外交抗议与初期交涉
“五卅事件”对北京执政府而言,正是增强其声望的良机。值此中外关系的危机存在之际,执政府的地位便于无形中......
事发后执政府的内部反应
“五卅事件”发生前夕,执政府正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段祺瑞解决“金佛郎案”的办法引起舆论的广泛抨击;教育......
5月30日的南京路事件
5月30日上海学生到公共租界演讲,既是出自中共的决定,亦与30日前发生的其他几项重要事项相关联。 (1)援救被......
顾正红案及反帝宣传运动的发起
二月罢工后,中共一方面在上海健全各厂基层工会组织,筹组纱厂总工会;另一方面则在酝酿新的罢工运动 [1] 。在......
- 首页
- 44
- 45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