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中兴乐
释义

中兴乐

初秋同人登龙树寺凌虚阁,依李德润《琼瑶集》体

绕楼一带薜萝墙,西风瑟瑟横塘。眼前春色,垂柳垂杨。芦花容易如霜。雁声长,几时飞到?高城远树,乱堞斜阳。

十年冠剑独昂藏,古来事事堪伤。狐狸谁问?何况豺狼! 蓟门山影茫茫。好秋光!无端孤负,阑干倚遍,风物苍凉。

这是一首伤时叹世、忧愤深广的悲秋词。从词题可知,作者在初秋时节因与同人登临京郊龙树寺凌虚阁时睹物伤感、即景抒怀而有此作。

上片写登阁所见初秋京郊一片萧瑟景象。“绕楼一带薜萝墙,西风瑟瑟横塘。眼前春色,垂柳垂杨。”“薜萝”,薜荔与女萝。旧时寺院墙上多长此物,后常以此借指隐者住处。开头两句是概写楼阁近处秋景,点明题意。后两句则以残存的杨柳来作陪衬,表明时值初秋,尚有些微春色可寻。一般说来,初秋时节,农家收获在即,应有丰收的美好景象。但这儿不然。初秋时令才到,那种种萧瑟肃杀的秋景便不可阻挡地沓至纷来: “芦花容易为霜。雁声长,几时飞到?高城远树,乱堞斜阳。”芦花似乎过早地就飞白如霜了。秋雁也不知何时就已飞来而长鸣不已。尤其是依稀可辨的“高城远树”,只见散乱破败的女墙,也躺倒在一抹斜阳下。在词人的眼中,初秋不是天高气朗、喜获丰收的季节,而是一片衰败凌乱、了无生机的季节。事实上,清王朝末世的自然景观与社会现象正是如此,词人有此心理感受而从笔底自然泄漏出来,也就理固宜然了。

下片抒发词人怀才不遇、悲时伤世的情怀。过片处,词人仅以“十年冠剑独昂藏”一句便将个人生不逢时、空有抱负的感怀一笔带过,而把较多的笔墨用来叹史伤时: “古来事事堪伤。狐狸谁问?何况豺狼! ”可见词人并不过多地萦怀于个人的际遇。“冠剑”,戴帽佩剑。“昂藏”,指仪表雄伟、气宇轩昂的样子。这表明词人是自视甚高的。这里是说,词人在京仕宦十年,独立特行,空怀了拯时济世的抱负而不能有所作为。但这毕竟是个人小事。紧接着,词人便满怀愤激地秉笔直书:“古来事事堪伤。”原来自古以来皆如此,在哪一页历史、哪一件事情上没有令人感伤的呢? “狐狸谁问?何况豺狼! ”这是对历史上大大小小贪官污吏、乱臣贼子的有力指斥,更是对当时以鸦片战争为肇端而不断入侵的西方资本主义诸国列强,清王朝一味妥协、投降的有力诘问。词人的爱国情怀也于此充分流露出来! 正因无人敢与外国入侵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词人面对大好河山倍觉悲伤而感慨万千: “蓟门山影茫茫。好秋光! 无端孤负,阑干倚遍,风物苍凉。” “蓟门山影”,借代京城风光。“孤负”,即辜负。词人在此为祖国京城的湖光山色惋惜,为良辰秋光感叹,为 “风物苍凉”悲伤。于此,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此际正在龙树寺凌虚阁上倚遍阑干、徒唤奈何而寻问神州大地的焦虑神情。

“悲哉,秋之为气也! ” (宋玉《九辩》) 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即有悲秋抒怀的文化传统。正如清代诗人黄仲则所说:“从来才人感秋气。”(《答和维衍二首》其一) 然而,大多总是与自身的遭际联系在一起,或因秋气降临而叹老嗟卑,或见秋色叶落而哀伤命乖,或闻秋声萧瑟而心感悲怆,很少有越出个人身世的感叹!此词之可贵,即在于作者把睹物伤感、即景抒怀的悲秋意识与心理定势提高到对“古来事事堪伤”的历史反省与对眼前 “风物苍凉”的现实评说上。由于词作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悲秋内涵,因而增添了前人所无的怨秋的深层意蕴。加之全词运用《中兴乐》词牌,上下两片的句式字数全同,因而虽然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却有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浑然一体之致。读之使人感到此景固可叹、此情实堪悲,更加令人感慨系之。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5: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