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芙蓉偏妩媚,不比茱萸太烈。”诗句出处:《贺新郎》;是宋朝诗人李昴英的作品。
【注释】:
诗文 | 不比芙蓉偏妩媚,不比茱萸太烈。 | |
释义 | 不比芙蓉偏妩媚,不比茱萸太烈。“不比芙蓉偏妩媚,不比茱萸太烈。”诗句出处:《贺新郎》;是宋朝诗人李昴英的作品。 细与黄花说。是天教、开遇重阳,玉裁金屑。老行要寻松竹伴,雅爱山翁鬓雪。任满插、追陪节物。惟有渊明吾臭味,傍东篱、盘薄芳丛撷。便无酒,也清绝。芒寒色正孤标洁。惯平生、餐霜饮露,倚风迎月。不比芙蓉偏妩媚,不比茱萸太烈。似隐者、萧闲岩穴。至老枝头犹健在,笑纷纷、红紫尘沙汨。香耐久,看晚节。 | 【注释】: 不:(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比:①亲密;亲近。《左传·昭公元年》:“吾兄弟比以安。”②靠近;并列。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五音比而成韶夏。”③勾结。《论语· 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结合。)④比较;较量。屈原《九章·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⑤比拟;能够相比。《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⑥比方;比喻。白居易《与元九书》:“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⑦比照;仿照。⑧副词。1.频频;接连地。《史记·吕太后本纪》:“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擅:擅自。)2.近来。《后汉书·宦者传· 吕强》:“比谷虽贱,而户有饥色。”⑨介词。及;等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比到当阳,众十余万。”(当阳:地名。)芙:[芙蓉]1. 荷花的别名。《楚辞·离骚》:“集芙蓉以为裳。”2.木莲。即“木芙蓉”。也称地芙蓉。一种落叶乔木,可供观赏,叶和花可入药。苏轼《和述古拒霜花》:“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述古:人名。拒霜花:即木芙蓉花。)蓉:[名][芙蓉]1. 荷花的别名。屈原《离骚》:“集~~以为裳。”2. 木名。又称地芙蓉、木芙蓉、木莲。江总《江令君集南越木槿赋》:“千叶~~讵相似,百棱灯花复羞燃。”偏:①不正;偏向。杜甫《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夜久烛花偏。”姚合《题宣义池亭》:“垂藤压树偏。”②侧面;旁边。《左传·隐公十一年》:“乃使公孙获处(chǔ)许西偏。”(公孙获:人名。处:居住。许:国名。)③偏僻。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五:“心远地自偏。”④不公正;偏私。《吕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党。”⑤偏激;邪曲。《后汉书·孔融传》:“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⑥部分。《荀子· 天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⑦副词。1.正;恰。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2.单单。鲍照《梅花落》:“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3. 特别。表示程度。杜荀鹤《登山寺》:“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⑧通“谝pián”。谄媚。《庄子·人间世》:“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朝野佥载》卷三:“上林令侯敏偏事之。”⑨通“遍”。普遍;全面。《墨子·非儒》:“远施周偏。”《汉书·贾谊传》:“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妩:美好的样子。陈允平《扫花游·雷峰落照》:“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妩媚]姿态美好可爱。《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妩媚纤弱。”妩媚:体态苗条美好。《汉书·司马相如传》:“~~纤弱。”《史记》作“娬媚”。媚:①喜爱。苏轼《木兰花令》:“三月风光初觉媚。”②巴结;讨好。《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者,是乡原也。”《后汉书·桓谭传》:“夫士以才智要(yāo)君,女以媚道求主。”(要:邀宠。)白居易《和〈古社〉》:“岁媚少年客,十去九不回。”(此指妖狐迷惑人。)③美好;娇艳。鲍照《咏白雪》:“无妨玉颜媚,不夺素缯(zēng)鲜。”(素缯:白绢。)马致远《南吕 ·四块玉·叹世》:“良辰媚景休空过。”④通“魅”。鬼魅。《列子·力命》:“鬼魅不能欺。”不:(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比:①亲密;亲近。《左传·昭公元年》:“吾兄弟比以安。”②靠近;并列。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五音比而成韶夏。”③勾结。《论语· 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结合。)④比较;较量。屈原《九章·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⑤比拟;能够相比。《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⑥比方;比喻。白居易《与元九书》:“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⑦比照;仿照。⑧副词。1.频频;接连地。《史记·吕太后本纪》:“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擅:擅自。)2.近来。《后汉书·宦者传· 吕强》:“比谷虽贱,而户有饥色。”⑨介词。及;等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比到当阳,众十余万。”(当阳:地名。)茱:[名][茱萸]植物名。有山茱萸、吴茱萸和食茱萸三种。多生长于山川峡谷,气味浓烈香醇,可以入药,也可食用。古代风俗,常在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佩戴茱萸,以祛邪避灾。《太平御览·风土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为数九,俗于此日……折~~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太:①极大。《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②极远。《荀子 · 正论》:“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葬田不妨田。”(不妨田:指无坟丘。)③超过一定数量的。《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pí)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罢:同“疲”。)④对年长、位尊或辈分高的人的尊称。《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五日一朝太公。”⑤过于;过分。《晋书·夏侯湛传》:“吾子所以褒饰之太矣。斟酌之喻,非小丑之所堪也。”⑥同“泰”。安泰。《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指事物的本原。)《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烈:①火势猛。《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xiǎn)死也。”(鲜:很少。)②猛烈;强烈。沈约《连珠》:“臣闻烈风虽震,不断蔓草之根。”《淮南子·齐俗》:“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③香味浓郁。《吕氏春秋·尽数》:“凡食,无以烈味重酒。”④焚烧;燃烧。《孟子· 滕文公上》:“益烈山泽而焚之。”(益:远古人名。)⑤光明;显赫。何晏《景福殿赋》:“烈若钩星在汉。”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我有烈武,如震如霆。”(烈武:显赫的武功。)⑥威武;威力。刘劭《人物志·八观》:“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休:美。)欧阳修《秋声赋》:“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⑦刚烈;坚贞。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仁。”⑧事业;功业。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抒怀古之情,存不刊之烈。”(刊:磨灭。)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⑨通“列”。行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sǒu),火烈具举。”(薮:草木茂盛的沼泽。)[烈士]指建功立业、重义轻利的人。杨炯《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烈士徇(xùn)名,不受黄金之赏。”(徇:求。)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