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三元里 |
释义 | 三元里张维屏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奚山。众夷相视忽变色, “黑旗死仗难生还。”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三元里》是清代诗人张维屏所作的新题乐府诗。这首诗以一八四一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为题材,再现了历史的真实,热情歌颂三元里人民的英勇业绩,严厉地斥责投降派的投降卖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八四一年五月,英侵略军攻占四方炮台,包围广州城,投降派奕山等吓破了胆,屈辱地签订城下之盟,答应给英军赎城费六百万元。因此激起了人民的爱国义愤, 自发地起来抵抗英军。五月三十日上午,广州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的民众来攻打四方炮台,英军千余人迎战,三元里的民众按计划退到三元里附近,一声呼喊,伏兵涌出,将英军团团围住,一场漂亮伏击战打响了。“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诗的开头,就以三元里民众伏击英军的呼喊声领起,十分有力。紧接着诗人叙述了乡民组织起来杀敌的原因和威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素被认为是一盘散沙的老百姓实际是深明大义的,他们目睹了英军的残暴,义愤填膺,勇敢地拿起武器,去和“强徒”——凶狠的侵略者作殊死的斗争。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老百姓深知保卫家园的重要性,他们奋勇向前,根本用不着鼓声来激励士气,甚至连妇女也上阵杀敌: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一队队乡民沿溪攀岭,纷纷赶到三元里参战,你看:“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本来是纯朴憨厚的农夫,现在组织起来,旗帜鲜明,进退有序,被包围的英军眼见无法突出重围,无不惊慌失措。忽然,英军看到乡民中飘扬着黑色的七星旗,惊呼: “打死仗者至矣!”因为当时英人风俗以执黑旗表示以死决战。 我们知道,鸦片战争时期,英侵略军凭借其船坚枪利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现在,手持农具、刀枪的乡民要战胜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侵略者,自然是困难重重。可是,突然晴空下起了暴雨,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侵略军的火枪火炮因火药被暴雨淋湿而无法使用,胜负的天平已开始向三元里民众一边倾斜。“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田塍(cheng),即稻田畦;踯躅(zhizhu), 难于行进的样子。由于天降暴雨,道路泥泞,英军更是苦不堪言,有的陷在稻田里行步艰难,束手待毙;有的在山坡上挤来挤去,一不留神就会滚下去送死。 在激烈的厮杀中,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的镜头,来表现三元里人民战斗的英勇。“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樁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夷酋”,指被民众击毙的英军军官伯麦和毕霞。“长狄”,古北狄之一种, 《左传》文公十一年: “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樁(樁chong,即“冲”)其喉以戈,杀之。”“郅支”,汉元帝时匈奴的一个单于。 《汉书·陈汤传》中说:陈汤等攻破康居城,郅支单于受伤而死,他的头被割下,汉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认为“宜悬十日乃埋之”。这里, “长狄”和“郅支”,均指英军头目伯麦和毕霞。古诗云: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英军现已面临灭顶之灾,不仅被诱入三元里伏击圈的千余名英军被紧紧包围,后来的援军亦陷入重围。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首真易事。”“歼厥渠首”,语见《尚书·胤征》,厥,其;渠,大。渠首,即首恶、罪魁,指英军头目。这时,英军已溃不成军,三元里民众即将大获全胜。可惜的是,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枯鱼,语见《庄子·外物》这里以失水的枯鱼比喻被围英军的困境。正当英军陷入绝境之时,英军头目义律慌忙向广州城中清朝官府求救,投降派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用欺骗威胁手段解散群众,英军才得以逃出重围。所以诗人愤怒地斥责投降派:正是由于奕山一流的投降卖国,才使象枯鱼一样奄奄待毙的英军得以逃脱惩罚,冲出包围。 诗的最后,诗人引用历史典故,严厉地斥责投降派的卖国行为:“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魏绛,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曾向晋悼公言和戎五利,使晋国重新获得霸主地位。这里,诗人讽刺清王朝一味的主和妥协,而危机却日甚一日。 “风人”即诗人, 《诗经》有十五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秦风·无衣》说:“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风人慷慨赋同仇”一句借《无衣》诗意,热情歌颂三元里民众的抗英斗争。 “金瓯”,借指国家,语出《南史·朱异传》中齐武帝语: “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缯岁币”,北宋时,每年向契丹、西夏、女真输绢(缯)纳币以求和。一八四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靖逆将军”奕山与英军订立卖国投降的休战条约,答应给英方六百万赎城费。因此,诗人在《三元里》一诗中对清政府的妥协卖国行为给以严厉痛斥,痛斥投降派一味地割地赔款,弄得金瓯残缺,社稷难保。 综观全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体现了诗人关心社会现实,力图拯救国家民族的进步思想,加上全诗通俗晓畅,音频和谐流转,是清代乐府诗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