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一)词语的间隔反复 |
释义 | (一)词语的间隔反复49. 孔乙已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 “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于是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评析 反复修辞法也可以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孔乙己的落魄、潦倒、贫穷而又死撑读书人架子的穷酸形象在“不多不多! 多乎哉?不多也”的自语中,跃然纸上。 50. 抬起头,抬起眼皮,从躺椅上仰视“难得糊涂”,他本想借郑板桥来平抚自己的遭透了的心境,谁知越看越格格不入。越看越生气。好一个难得糊涂!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死,糊里糊涂地结婚,糊里糊涂地生子,糊里糊涂地爱,糊里糊涂地恨,糊里糊涂地害人,糊里糊涂地被害……这叫什么人生,什么哲学,什么文化,什么历史?为什么我要这样糊里糊涂地来,糊里糊涂地过,糊里糊涂地走?早知道这样糊涂,又何必投生为人,糊里糊涂地走这一遭!(王蒙 《活动变人形》) 评析 作者将“糊里糊涂”反复了十二次,深刻而细腻地揭示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人物的满腔愤懑:想糊涂,又难得糊涂; 不想糊涂,又被一股力量弄得糊里糊涂的境遇和悲哀。 51.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不带花归,悄不解花意。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 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舒亶《一落索·蒋园和李朝奉》) 评析 一首短词中“花”字反复出现七次,并不嫌重复,而是以 “花”为题歌颂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为单音节词“花”出现在不同的句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所以有别于 “复辞”修辞格。 52.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冰心《繁星》) 评析 “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象征着青年成长的三个阶段,“发展”、“贡献”和“牺牲”则是三个阶段中青年的任务和责任。全诗由三节组成,三节的语言形式一样,其中间隔反复的词语,串连全篇,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结果告诉给读者。整齐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整齐,造成了庄重和谐的语气。 53.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散在他州?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评析 这是一首曾流行在南宋初年的民歌。唱出了金兵占领北方大片国土,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时,百姓流离失所,骨肉飘零的怨愤。歌中反复 “几家”一语构成四个疑问句,深刻地揭示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54.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群鸟; 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 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过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冰心 《往事 (二)》) 评析 作者借 “今夜的林中,不宜于……”的反复,创造了一个洁美宁静的意境,令人玩味,使人沉思,不禁溶入纯美的大自然之中。美是赞叹不绝的,需要反复修辞手法来表达。 55. 敬爱的周总理, 我从铁锤和镰刀的闪光中, 看见了你; 我从边防战士警惕的目光中, 看见了你; 我从每扇窗口的晨曦中, 看见了你。 (李瑛《一月的哀思》) 56. 如果你想强壮,旅游吧! 如果你想健美,旅游吧! 如果你想聪明,旅游吧!(刘天华《却病延年的良方——旅游与健康》) 评析 间隔反复与其中的间隔词语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次反复的“旅游吧!”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号召,这种表达作用是连续反复所不及的。 57. 日本人之称我国也,一曰老大帝国,再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中只有一少年中国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评析 中国衰老腐朽了吗?爱国者心中的祖国总是充满了青春和光明。“是何言”一语透出了多少切齿之恨。 58. 我想: 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是甚多的风格; 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陶铸《松树的风格》) 评析 这是借用间隔反复来提出问题,突出论述中心。 59. 睡意朦胧的星晨, 阻挡不了我的行程, 多年飘泊,日夜餐风露宿, 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 饮尽那份孤独, 抖落异地的尘土, 踏上遥远的路途, 满怀痴情,追求我的梦想。 三百六十五日年年渡过, 过一日行一程。 三百六十五里路哟, 越过春夏秋冬, 三百六十五里路哟, 岂能让它虚度。 当年万丈的雄心, 从来没有消失过, 即使时光失去,依然执著。 自从离乡背井 已过了多少三百六十五日。 三百六十五里路哟, 从故乡到异乡, 三百六十五里路哟, 从少年到白头。 三百六十五里路哟, 越过春夏秋冬, 三百六十五里路哟, 岂能让它虚度。 有多少三百六十五里路哟, 从少年到白头。 (台湾歌曲 《三百六十五里路》) 评析 诗人先用“三百六十五里路”比喻一年,接着反复歌咏,象征着年复一年的人生,抒发了对人生旅途艰辛的慨叹,表现了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精神。最后从各段中摘取一句反复,总结全篇。虽然孤寂之愁笼罩全篇,但在那种不懈的追求中,却透露出乐观的亮光。 60. [正宫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葫芦提,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天哪,你不与人为方便。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 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哪,却不把清浊分辨,可知道错勘了盗跖、颜渊! 有德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哪,做得个怕硬欺软,不想天地也顺水推船。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 《窦娥冤》) 评析 窦娥在刑场上,诅地咒天,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凶残与黑暗。曲中用反复与呼告结合的形式,使一个无辜的妇女的愤激感情得到酣畅淋漓的宣泄! 61. 我底热血, 浇那枯槁的蔷薇, 它就从死里再生, 嘻笑地长着美丽的蓓蕾; 我底热血, 浇那冻结的冰山, 它就由寒冷里, 转变成温暖; 我底热血,浇那冰冷的心, 它并不欣欣地生长出, 情的芽爱的根! (汪静之《蕙的风·热血》) 评析 这是一首失恋的情诗,通过对比写出了爱情的绝望和痛苦。“我底热血”一语成了划分段落的标志。 62.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还相趁。 …… (毛文锡《醉花间》) 评析 三个“相问”反复,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特定环境下,想知道对方情况,又怕了解了对方情况会更加伤心的那种复杂的心态。诗中第二个“相问”与第三个“相问”构成顶真形式,使得语意更紧凑,语气更急切。 63. 血液写成的大字,, 斜斜地躺在南京路, 这个难忘的日子—— 润饰着一年一度…… 血液写成的大字, 刻画着千万声的高呼, 这个难忘的日子—— 几万个心灵暴怒…… 血液写成的大字, 记录着冲突的经过, 这个难忘的日子—— 狞笑着几多叛徒…… (殷夫《血字》) 评析 诗人反复用 “血液写成的大字”控诉了制造“五卅惨案”的帝国主义及反动派的暴行。 64.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像芦花一般的雪,降落在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那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的石桥上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飞起来的种子般的雪,纷纷落在石桥上。桥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郭风 《松坊溪的冬天——写给孩子们》) 评析 文中两次重复 “雪降落在”和“都覆盖着白雪了”,强调雪铺满了大地,覆盖了大地上的一切,描绘了一个雪的世界。反复的语句又将一个个的句子有机地组成了一个整体。 65.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 珍珠和玛瑙在一起, 庄稼和土地在一起, 汉彝民族在一起, 鱼儿和水哟在一起, 针儿和线在一起, 彝族和欢乐在一起, 太阳和光明在一起, 春天和温暖在一起, 毛主席和人民在一起, 彝族的心啊, 永远和党在一起。 (彝族民歌 《在一起》) 评析 借比兴手法连用十一个 “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领袖和人民、人民和党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民歌语言活泼,节奏感强的特点。反复的词语全在句尾,似乎与“同字”相似,但是由于“在一起”已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意单位,使得它与“同字”有了根本的区别。 66. 袭人笑道:“你们不用白忙,我自然知道,不敢乱给他东西吃的。”一面说,一面将自己的坐褥拿了来,铺在一个机子上,扶着宝玉坐下,又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在宝玉怀里,然后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红楼梦》第十九回) 评析 这里描写宝玉到袭人家串门时,袭人对宝玉的招待。四次反复 “自己的”却无重复啰嗦感,不仅写出了两人之间不同寻常的亲昵关系,而且写出袭人在母兄面前有意炫耀的心机,匠心独运。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