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散盡波羅夷,再禮渾除犯輕垢。”詩句出處:《僧伽歌》;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問言誦咒幾千遍, 口道恒河沙復沙。此僧本住南天竺,為法頭陀來此國。 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意清凈,貌棱棱。 亦不減,亦不增。瓶裡千年鐵柱骨,手中萬歲胡孫藤。 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說空有。一言散盡波羅夷, 再禮渾除犯輕垢。
|
【註釋】:
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言:
①說話。《詩經 ·衛風·氓》:“載笑載言。”(載:助詞。)②議論;談論。《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③言語;言論。《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稽:根據。)④表達;宣說。《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永:同“詠”。唱。)⑤誓言;約言。屈原《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⑥一字稱一言。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⑦一句稱一言。《論語·為政》:“《詩經》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⑧助詞。無義。《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散:
(一)①離散;分散。《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法正邦國:……野荒民散則削之。”(削:削減其土地。)②分發;散發。《尚書·武成》:“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王守仁《登泰山》:“陽光散巖壑,秋容淡相輝。”③排遣;抒發。《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使臣得一散所懷,攄舒蘊積,死不恨矣。”④紛亂。《淮南子·原道》:“不與物散,粹之至也。” (二)sǎn ①沒有約束;松散。《荀子·修身》:“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庸:平庸。劫:劫奪,引申為強制其除去。)《北史·序傳》:“子孫散居諸國,或在趙,或在秦。”②閑散。《梁書·忠壯世子方傳》:“性愛林泉,特好散逸。”③粉末狀藥物。《後漢書·方術傳下 ·華佗》:“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盡:
(一)①完畢;沒有瞭。蘇軾《赤壁賦》:“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左傳·襄公八年》:“糧食將盡。”②終結;結束。曹丕《典論·論文》:“年壽有時而盡。”李咸用《遣興》:“雨盡晚雲輕。”又終極;達到極點。《禮記·郊特牲》:“仁之至,義之盡也。”成語有“仁至義盡”。李白《遊太山六首》之三:“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八極:極邊遠之地。空閑:空曠。)③竭盡;竭力完成。《宋史·嶽飛傳》:“飛裂裳以背示(何)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嶽《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⑤副詞。皆;都。《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坐盡傾。”(滿坐的人都很傾慕。) (二)jǐn 盡量。《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空坐著盡量往後,飲食就坐盡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臟座席。)波:
①波浪,起伏波動的水面。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②水流;水。杜牧《阿房宮賦》:“長橋臥波,未雲何龍?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③流轉的目光。李白《長相思》:“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④比喻事情的意外變化。獨孤及《壬辰歲過舊居》:“丈夫隨世波,豈料百年身!”⑤跑。北朝樂府《企喻歌》:“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羅:
①捕鳥的網。《淮南子·兵略》:“飛鳥不動,不絓網羅。”②張網捕鳥。《新唐書·王世充傳》:“羅取飛鳥。”③招致;網羅。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羅而致之幕下。”《漢書·王莽傳》:“網羅天下異能之士。”④分佈;排列。陳騤《文則》:“森羅辭翰,備括規摹。”(森:眾多貌。括:包括。規摹:準則。)⑤質地細密而輕薄的絲織品。《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縟繡羅紈。”(縟:花紋繁多。紈:薄綢。)⑥遭遇;遭受。《論衡·辨祟》:“抵觸縣官,羅麗刑罰。”(麗:觸犯。)《漢書·於定國傳》:“羅文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⑦過濾用的羅篩。《齊民要術》:“以羅漉去皮子。”⑧用羅篩過濾。《齊民要術》:“細羅曲末一鬥。”⑨量詞。十二打為一羅。夷:
①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族的泛稱。《尚書·禹貢》:“大陸既作,島夷皮服。”(作:耕作。皮服:以獸皮為衣。)②古代對中原以外各族的通稱。《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③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魏源《海國圖志敘》:“夷煙流毒。”④平;平坦。《老子》:“大道甚夷。”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⑤使平坦。曹操《分租與諸將掾屬令》:“幸賴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是以夷險平亂。”(愛:吝惜。遺:留。)⑥平定。柳宗元《獻平淮夷雅表》:“平夏州,夷劍南,取江東,定河北。”⑦滅族。《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將軍馬茂等圖逆,夷三族。”⑧平輩。《史記·留侯世傢》:“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故:原先的。等:同等。)⑨鏟平;消除。《史記·秦始皇本紀》:“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⑩創傷。《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此義後寫作“痍”。(11)平和;喜悅。《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夷。”[夷然]泰然鎮定的樣子。《晉書·謝安傳》:“安夷然無懼色。”[夷猶]遲疑不行。《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再:
①第二次;又一次。《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鼓:擊鼓。作氣:振起士氣。竭:盡。)②兩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田忌一不勝而再勝。”③重復;繼續。多指將要重復的事或行為。《尚書·大禹謨》:“朕(zhèn)言不再。”(朕:我。)禮:
①祭神以祈福。班固《東都賦》:“於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②古代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準則。《漢書·公孫弘傳》:“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③禮節;禮貌。《谷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禮人而不答,則反其敬;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禮人:禮貌待人。)④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周禮·春官·肆師》:“肆師之職,掌立國祀之禮,以佐大宗伯。”⑤禮物。《禮記·表記》:“天禮,不相見也。”⑥敬重。⑦膜拜。李白《秋浦歌》之十七:“低頭禮白雲。”⑧宴飲。《儀禮·覲禮》:“饗禮以歸。”渾:
(一)①大水湧流聲。張協《七命》:“溟海渾濩(huò)湧其後。”(濩:形容水勢洶湧。)韓愈《進學解》:“上規姚姒,渾渾無涯。”②渾濁;不清亮。陸遊《遊山西村》:“莫笑農傢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老子》第十五章:“渾兮其若濁。”③合為一體;混同。李華《雜詩六首》之一:“典樂忽涓微,波浪與天渾。”《淮南子·原道》:“大渾而為一。”《關尹子·二柱》:“渾人我,固天地。”④愚昧;糊塗。《商君書·壹言》:“塞而不開則民渾。”⑤天然的;純樸。郎廷槐等《師友詩傳錄》:“總之,漢祚鴻朗,文章作新,《安世》楚聲,渾純厚雅;漢武樂府,壯麗宏奇。”(《安世》:指漢樂歌《安世房中歌》。)《論衡·談天》:“元氣未分,渾沌為一。”⑥全然。李白《少年行》:“渾身裝束皆綺羅。”《齊民要術·炙法》:“塗肉,渾炙之。”⑦副詞。1. 簡直;幾乎。杜甫《峽中即事》:“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2. 還;仍。杜甫《春望》:“白發搔更短,渾欲不勝簪。”3. 皆;都。王安石《若耶溪歸興》:“汀草岸花渾不見,青山無數逐人來。” (二)hùn 同“混”。混雜;雜糅。《漢書·董仲舒傳》:“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除:
①臺階。張衡《東京賦》:“乃羨公侯卿士,登自東除。”②除去。《史記·項羽本紀》:“誅亂除害。”③減免。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公曹》:“赦書一日行萬裡,罪從大辟皆除死。”(大辟:死刑。)④修治。《左傳·昭公十三年》:“將為子除館於西河,其若之何?”⑤拜官授職。李密《陳情表》:“除臣洗馬。”(洗馬:官名。)⑥除法。算術中用一個數去分另一個數。《淮南子· 天文》:“下生者倍,以三除之。”⑦不計算在內。元稹《離思五首》之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除拜]授官。范曄《後漢書·楊秉傳》:“七年南巡園陵,特詔秉從……及行至南陽,左右並通奸利,詔書多所除拜。”[除宮]1.清除宮殿。司馬遷《史記·呂太後本紀》:“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宮。’”2.比喻宮廷易主。《後漢書·天文志上》:“是時郭皇後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廢為中山太後,立陰貴人為皇後,除宮之象也。”[除身]授官的文憑,猶今之委任狀。《宋書·顏延之傳》:“晉恭思皇後葬,應須百官,湛之取義熙元年除身,以延之兼侍中。”犯:
①觸犯;冒犯。《論語·泰伯》:“犯而不校(jiào)。”(校:計較。)《宣和遺事》後集:“蓋自金人犯邊,求言之詔凡幾下。”②違反;抵觸。《列子·楊朱》:“憂苦,犯性者也;逸樂,順性者也。”《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禁:禁令。)③犯罪的人。《舊唐書·刑法志》:“亦有雜犯及遠年流人,亦枉及禍焉。”④突;沖擊。《左傳·桓公五年》:“陳亂,民莫有鬥心,若先犯之,必奔。”⑤危害。《國語·楚語下》:“(大川)潰而所犯必大矣。”輕:
①重量小。與“重”相對。《孟子· 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權:衡量。)②輕微;微薄;淺薄。諸葛亮《與參軍掾屬教》:“任重才輕。”③輕率;不穩重。劉炎《邇言》:“輕躁寡謀,不必皆年少。”④輕便。《漢書·食貨志上》:“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⑤輕視;看不起。《老子》:“禍莫大於輕敵。”⑥輕易;隨便。《鹽鐵論·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輕凌。”⑦使……變輕;減輕。王維《送元中丞傳運江淮》:“薄稅歸天府,輕徭賴使臣。”(天府:朝廷的倉庫。徭:勞役。)⑧用力小。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捻(niǎn)抹復挑。”⑨輕快。王維《觀獵》:“雪盡馬蹄輕。”垢:
①污穢。《莊子·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芒:同“茫”。昏昧無知。業:事務;職業。)②塵土一類;臟東西。《韓非子·大體》:“不洗垢而察難知。”③恥辱;污辱。《左傳·宣公十五年》:“國君含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