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洗纷纷凡花尽,堪写清商对抚。”诗句出处:《贺新郎》;是宋朝诗人廖行之的作品。
【注释】:
诗文 | 一洗纷纷凡花尽,堪写清商对抚。 | |
释义 | 一洗纷纷凡花尽,堪写清商对抚。“一洗纷纷凡花尽,堪写清商对抚。”诗句出处:《贺新郎》;是宋朝诗人廖行之的作品。 修月三千户。拥冰轮、同游碧落,问津牛浦。上界真仙多才思,乞与瑶阶玉树。渺万里、人间何处。云叶依依分清荫,忆当时、掩映霓裳舞。算万木,宁如许。年年萧爽幽岩路。倚西风、吹香金粟,超然云坞。一洗纷纷凡花尽,堪写清商对抚。为豁散、蛮烟瘴雨。脱俗高标谁能领,向骚人、正欠题新句。须大手,与君赋。 | 【注释】: 一: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纷:①缀在旗上的飘带。扬雄《羽猎赋》:“青云为纷,虹霓为缳。”(缳:旗上的结带。)②多;杂乱。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路人纷雨泣。”③纠纷;争执。陶潜《述酒》:“闲居离世纷。”④杂乱。《史记·鲁仲连传》:“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纷纷:①杂乱,纷乱。《管子·枢言》:“~~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②众多,繁多。《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萧索轮囷,是谓卿云。”③络绎相连的样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而来下。”④繁忙。《孟子·滕文公》:“何为~~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纷:①缀在旗上的飘带。扬雄《羽猎赋》:“青云为纷,虹霓为缳。”(缳:旗上的结带。)②多;杂乱。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路人纷雨泣。”③纠纷;争执。陶潜《述酒》:“闲居离世纷。”④杂乱。《史记·鲁仲连传》:“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凡:①凡是。表示概括。《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②总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诣:到……去看人。)③平常;平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尽众人凡士。”④要旨;纲要。《汉书·扬雄传下》:“不能一一其详,请略举凡。”⑤尘世,凡间;与上天、仙界相对。苏轼《洞霄宫》:“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花: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②可供观赏的植物;花朵。杨万里《李花》:“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③形状像花的东西。庾信《寒园即目》:“雪花深数尺。”④不只一种颜色,有花纹的。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白居易《霓裳羽衣曲》:“四幅花笺碧间红”。⑤模糊迷乱。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尽:(一)①完毕;没有了。苏轼《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左传·襄公八年》:“粮食将尽。”②终结;结束。曹丕《典论·论文》:“年寿有时而尽。”李咸用《遣兴》:“雨尽晚云轻。”又终极;达到极点。《礼记·郊特牲》:“仁之至,义之尽也。”成语有“仁至义尽”。李白《游太山六首》之三:“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八极:极边远之地。空闲:空旷。)③竭尽;竭力完成。《宋史·岳飞传》:“飞裂裳以背示(何)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岳《笙赋》:“乐声发而尽室欢。”⑤副词。皆;都。《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坐尽倾。”(满坐的人都很倾慕。) (二)jǐn 尽量。《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空坐着尽量往后,饮食就坐尽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脏座席。)堪:①承受得起。《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后汉书·朱俊传》:“副相国,非臣所堪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狭中:心地狭窄。)②可以;能够。《尚书·多方》:“惟尔多方,罔堪顾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谁堪伯仲:伯仲,比喻不相上下。即谁能够相比。)写:(一)①移置;传送。《史记·秦始皇本纪》:“发北山石椁,乃蜀、荆地材皆至。”②倾吐;抒发。《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③消除。《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④摹画;绘画。杜甫《画鹘(hú)行》:“写此神骏姿,充君眼中物。”⑤描写;写作。江淹《别赋》:“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诀:告别。)⑥书写;抄写。《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二)xiè ①同“泻”。倾注;宣泄。《周礼·地官·稻人》:“以浍写水。”(浍:田间大沟渠。)②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也作“泻”。与“补”相对。《素问·调经论》:“有余写之,不足补之。”③通“卸”。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晋书 ·潘岳传》:“发槅写鞍,皆有所憩。”④用同“泄”。泄露。王建《宫词百首》之九十九:“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清:①水纯净透明,与“浊”相对。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②洁净。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③使洁净;使干净。陆云《盛德赋》:“泛时雨以清天,洒狂尘以肃地。”④清晰;清楚。张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黄杨惠不轻,虎头光照簟文清。”⑤声音清亮;清脆。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声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扬。)⑥清爽;清凉;寒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另一。)⑦冷清;凄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⑧寂静;清静。《庄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咏风》:“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大风曲: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作《大风歌》。加:施。)⑩公正;廉洁;清白;清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以:因此。)(11)单纯;素雅。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12)肃清;使干净。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13)用完;用尽。《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伍子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荆:楚国的别称。)(14)中国封建朝代名称,公元1616~1911年。(15)厕所。后作“圊”。《风俗通·怪神》:“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16)古代哲学用语。指冲和之气。《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礼,养之以清。”清商:①哀怨凄凉的曲调。王沂孙《齐天乐·蝉》:“甚独抱~~,顿成凄楚。”②秋风。潘岳《悼亡诗》:“~~应秋至,溽暑随节阑。”商:①估量;估算。《尚书·费誓》:“我商赉汝。”②商量;商讨。《后汉书·宦者传论》:“成败之来,先史商之久矣。”③做生意;贩卖。郭璞《江赋》:“或渔或商。”④做买卖的人。《庄子·德充符》:“不货,恶用商?”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也叫“大辰”、“大火”。⑥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二音,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四”,现代简谱上的“2”。⑦指秋天。东方朔《七谏 · 沉江》:“商风肃兮而害生兮。”⑧朝代名。成汤灭夏桀后所建立。初建都于亳,后多次迁徙。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因改国号为殷,或称殷商。《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克:攻克。)⑨春秋时宋国的别称。周灭商后,封商的贵族微子的后裔于宋。《国语·吴语》:“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对:①对答;回答;应对。《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齐桓:齐桓公。晋文:晋文公。)②对着;向着;朝向;面对。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门对寒流雪满山。”③对立;敌对;相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值:遇到;碰见。)又对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④对付。《韩非子·初见秦》:“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⑤婚姻配偶。《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⑥对照。《梦溪笔谈》卷八:“国朝置天文院于禁中……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勘:校对。)⑦对偶。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律诗彻首尾对者,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⑧较量。曹丕《典论·自叙》:“余与论剑,因求与余对。”⑨称扬;显扬。《诗经·大雅·皇矣》:“以对于天下。”抚:①抚摩。《礼记·丧大记》:“主人降,北面于堂下,君抚之,主人拜稽(qǐ)颡(sǎng)。”(稽颡:跪拜礼,额至地。)②按;握。《吕氏春秋· 举难》:“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③安抚;抚慰。《孟子· 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④敲击;拍打。《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遏:止。)又抚弄;弹奏。庾信《春赋》:“玉管初调,鸣弦暂抚。”⑤抚养;抚育。《颜氏家训·兄弟》:“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⑥古代官名。巡抚的省称。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