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一、引述式讽喻
释义

一、引述式讽喻

1.乡间有一个笑谈;两位近视眼要比眼力,无可质证,便约定到关帝庙去看这一天新挂的匾额。他们都先从漆匠探得字句。但因为探来的详略不同,只知道大字的那一个便不服,争执起来了,说看见小字的人是说谎的。又无可质证,只好一同探问一个过路的人。那人望了一望,回答道:“什么也没有。匾还没有挂哩。”
我想,在文艺批评上要比眼力,也总得先有那块匾额挂起来才行。空空洞洞地争,实在只有两面自己心里明白。

(鲁迅《三闲集·匾》)


评析 近视眼本身视力就差,看不清楚,何况是对着未挂出来的匾空发议论,能议出什么来呢? 鲁迅先生巧妙地引述这一笑谈,直指当时中国文艺界文艺批评无的放矢、言之无物的现状,一语破的,击中要害。引用一段笑谈,省去许多论述之笔墨,且通俗易懂,生动感人,说理深刻。
2.一位教师在发现他的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的时候,巧妙地避开这个容易使对方陷入难堪境地并极易引起对方警戒、对抗心理的问题,而向学生讲起了他家乡果园的事情。他说,“我们村子周围有大片的果树园,寒往暑来,春华秋实。有一年秋末冬初,我突然惊异地发现,有些就要落叶的果树枝上,竟然又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山楂般大小的果子。可惜没过了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了,小果实也烂掉了。小时候,我每每捧着这些可怜的小果子发呆。后来,我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了,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了,是会受到自然规律惩罚的。今天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考,你们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迪呢?”同学们深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消失了。(段贵林《怎样使你的语言充满激励性》)
评析 引述式讽喻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强,引述必须恰当。其内容可以是现成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根据表达需要现编的。但所述内容必须合乎逻辑,有现实基础,才能起到讽喻作用。此例就是很好的说明。
3.这就是伟大的文学么?不是的,我们自己并没有这么说。“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文学产生?”我们听过许多指导者的教训了,可是他们独独忘却了一方面的对于作者和作品的摧残。“第三种人”教训过我们。希腊神话里说什么恶鬼有一张床,捉了人去,给睡在这床上,短了,就拉长他,太长,便把他截短。左翼批评就是这样的床,弄得他们写不出东西来了。(鲁迅《叶紫作〈丰收〉序》)
评析 例中的希腊神话与我国古代寓言“削足适履”有异曲同工之美,都是讽刺和批评极端主观主义的。不过细品其味,又大不相同。恶鬼的“拉长截短”之术远比削足者的“适履”之举可怖可憎,鲁迅先生所讲的寓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
4.“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韩非子《二柄》)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易牙,齐桓公宠臣。这里讲的是,齐桓公喜吃美味食品,易牙就将自己儿子头割下,蒸熟后给他品尝。这个史实虽然年代久远,至今听起来,仍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
时下,一些“本位”居官者,“好”抽,有人送烟;“好”喝,有人赠酒;“好”大喜功,有人捧上一摞高帽;“好”色,自有人找上门来……不管“好”什么,只要有所“好”,就有人去“投”其所“好”,而且命中率一般较高。
……
“桓公好味”结局如何? 后桓公病重,易牙竖刁乘机作乱,堵塞宫门,饿死桓公,三月不葬,尸臭生蛆,爬出门外。桓公从“好味”到活活饿死,以至“虫流出户而不葬”,不值得在位的“好”者们有所深思吗?

(商正《“从桓公好味”谈起》)


评析 “桓公好味”的故事生动、形象,作者引述之,以古喻今,过渡自然。篇末描述了“桓公好味”的悲惨结局,更是发人深思。
5.在庚午年的春天说老马,不只是为了凑“马年说马”的热闹。相反,触发我情思的倒是老马的受冷落。早在马年到来的前年,人们就兴致盎然地大论其马了。有呼唤“千里马”出山的,也有为驽马正名的,有人主张取消伯乐的相马资格,建立“多种相马机制”,更有人出来护马,大呼“放下你的鞭子”。却很少有人议论老马。而不管骐骥、骅骝,还是驽马、骀马,都不免有老的一天,既然世上有老马,就不妨议它一议。
“老马之智可用也”,是句古话。这发明的光荣应该归功于管仲先生。据《韩非子》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小白率兵北伐孤竹(今辽宁朝阳一带),春往冬返,迷失方向,君臣将士一筹莫展。这时管仲想到了老马,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放老马而随之,遂得归路。若不是靠了老马之智,齐国将士还不知要跑到什么荒漠险滩呢。
老马不避艰险,跋山涉水,驰骋疆场,即使到了暮年,仍然老骥伏枥,壮心犹存,奉献之志不减,继续为人类的事业跋涉奔驰。“明知夕阳短,更需奋蹄急”。这就是老马精神的写照。但是老马毕竟老了,马齿有缺,脚力也不如先前。这自然规律谁都没法抗拒。所以,要使老马发挥作用,还得学学杜甫先生,他认为“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恐怕主要的还应在发挥老马之智上做文章。

(翟小明《老马之智可用也》)


评析 引述“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老马虽老仍有其用,教育人们要发挥老马的聪明才智,发挥其余热。“老马”喻经验丰富、业务精熟的人才。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人类的事业是有用的。奉劝用人者不要因其“老”而弃之。进一步又引用杜甫的话:“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说明要在“老马之智可用”上做文章。引述式讽喻修辞,必须注意引述与本论的密切结合,引述要简明扼要,而且要贴切、恰当,所引述的故事、寓言与说明的事理要有必然联系。此例运用较典范,以马喻人,寓意含蓄。
6.《豁达先生传》上载,厉鬼之害人不外三技:一迷、二遮、三吓。
“迷者”,幻化成如花似玉、沉鱼落雁之美女,施人以色,动人以情,使你销魂落魄,自甘投怀送抱,终像《聊斋志异》中的那位王生公子一样,心脏被“画皮”掏吃一空!
“遮者”,“鬼打墙”也。拦路剪径,胡搅蛮缠,使你行不通,躲不过,绕不开,走不脱,终成鬼魅膛中之物。
“吓者”,神经战也。披发纹身,青面獠牙,血口碧睛,露出狰狞之原形,吓得你“休克过去”,被饿鬼撕肉嚼骨,吮血吸髓,饕餮一空!
现实中的恶鬼,在作奸犯科,施暴为虐时,其鬼蜮伎俩与厉鬼之“三技”,何其相似乃尔! ………

(王恒泰《莫怕鬼之三技》)


评析 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引述“厉鬼三技”的故事之后,直接指出古今何其相似,一针见血。正因为“相似”,所以引述恰当,而且文章衔接紧密。
7.笔者想到历史上有一个“蒲鞭罚罪”的故事。汉桓帝时,刘宽担任太守,他立下了一个法规:凡吏人有过,均以“蒲鞭”(用柔软的蒲草编织的鞭子)挞之。试想,挥舞软绵绵的“蒲鞭”,去惩罚有过之吏,怎能取得效果! 这位太守的“宽容”之道,使得他手下人有罪而无恐,反而更加为非作歹。如今“蒲鞭罚罪”的遗风还未绝迹。……有关部门何妨从锄除“蒲鞭罚罪”做起,来个真刑实罚,屡犯者乃至摘掉乌纱帽,岂有不见功效之理?! (摘自1988年4月2日《新华日报》)
评析 利用讽喻,使之说理透彻而切中时弊。
8.《古今谈概》里说:“依照祖制,京官三品才能乘轿,举人是不能戴大帽子的。可是后来三品次下的大官纷纷私自乘了轿,举人老爷自然也不甘落后,一顶大帽泰然自若地罩在了头上。一日,私乘轿的大官到下面巡视,看见一个举人戴着大帽,怒问道:“举人戴大帽,始自何年?”举人回答:“始于老大人乘轿之年。”老大人哑口无言。
这则故事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上行下效。……其二是正人先正己。……(摘自1988年4月29日《文摘周报》)
评析 讽喻修辞可以以物喻人,也可以以人喻人。古之“大官”老大人、“举人”之行为今之“公仆”中可有否? 以古喻今,古今一理。篇末点明喻意。
9.敌人以庞大的机构向我们压迫,难道我们还可以缩小吗?实行缩小就感到兵力不足以应敌。……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评析 毛泽东同志善于运用古代寓言故事来讲述革命道理。这段讲话中引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战胜铁扇公主巧夺芭蕉扇的故事及唐代大作家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阐明了当时为战胜日寇,党中央制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精兵简政。虽是说理,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引述式讽喻在引述时必须注意要与所阐明的事理相吻合,叙述要概括、精练,不能喧宾夺主。
10.齐欲伐魏,淳于髠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动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战国策·齐策三》)
评析 此文所引寓言故事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意思相同。借此寓言使齐王谢将休士,不再伐魏,讽喻修辞之作用可谓大矣!
1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十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也。(彭端淑《为学》)
评析 引述四川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作比喻,论述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刻苦奋进。同时,讽刺具有好的条件而不去努力的人,只能一事无成。
12.赵且伐燕,燕苏代谓(赵)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争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燕策》)
评析 引述式讽喻中所引的寓言故事,经过人民群众的阅读鉴定,运用浓缩凝练的语言形式,将其内涵固定下来,便构成了成语。它可以脱离原文而独立成篇。上例引述部分就是成语“鹬蚌相争”的出处。
13.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这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特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愚公移山》)
14.“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 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攀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地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 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鲁迅《说面子》)
评析 为“面子”而至出卖自己的人格,实在是一种只顾“面子”而不顾其余的畸形心态。引述恰当,收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笔墨不多,却一针见血。
15.社会上的职业有千万种,究竟哪些岗位重要,哪些不重要? 能不能分个高低贵贱?这里不妨先给大家讲个童话故事:“有天夜里,人睡着了。人身上的各个器官都活跃起来,争论着到底谁最重要。眼睛骄傲地说:‘离开我,你们都永远生活在一片黑暗里。’耳朵说:‘离开我,世界上将成一片死寂。’嘴巴说:‘离开我。你们全得饿死。’大脑骂人了:‘你们这些蠢货,没有我,你们啥也不懂。’……谁也不服谁,结果各自离开了整体,都变成了一堆死肉。”一个人的身体,是由各种器官,二百多块骨头、筋肉和皮毛组成的,各有各的分工,谁也离不开谁。如果因为什么好吃的东西都由嘴巴享受,眼、耳、脑、鼻、手、足……都离开自已的岗位去当嘴巴,把整个人体当成一个“大漏斗”,就不成其为“人”了。社会上的各个岗位,也是各有分工,谁也离不开谁的。(《青年修养十二讲》)
16.1937年,郭沫若同志不计个人安危,从日本只身潜回祖国参加抗日,上海地下党组织上海各界人士集会,欢迎郭沫若回国和与此同时获释的沈钧儒等“七君子”返沪。会上,国民党代表鼓吹“一党专政”和抗日必须统一于“政府”之下。郭沫若针对这种说教,作了精彩的反驳。他说:
政府好像是个火车司机,人民好比火车上的乘客,司机、乘客是向着同一目的地,乘客应该一致服从司机开车,才能达到共同的目的地。但是如若替我们开车的司机,是个喝了酒的醉汉,或者他已经睡着了,这个时候全车乘客都将有生命之虞,更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服从他了。这时候我们不但不能服从他,而且应该叫醒他了! ……
即使他没有醉,没有睡着,而这个司机不是个好司机的话,那他也是不会安全行车的。像前面轨道上,堆放着许多石块、障碍物,他还是硬向前开,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这时我们全车的人,为着自己的生命,为着胜利到达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从他,大家应该命令他停车,应该赶快下车,一齐把石块、障碍物搬掉。

(张湘江《比较对照 讽喻类比》)


评析 根据表达需要编写故事,以类比法新颖、别致、巧妙地驳斥了国民党代表的谬论,充满讽刺意味。
17.一个地区和单位的廉政建设如何,“头头”带头是最要紧、最管用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三令五申不如身体力行”。这些古今谚语都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大官张居正,在任首辅时,一再提倡廉政,要求各级官吏克己自俭,严惩贪污受贿。连皇帝的外祖父李伟和他的同学兵部侍郎汪道昆受贿,也不放过。张居正实施廉政可谓铁面无情,可是万历年间的贪污受贿,奢糜之风并没有因此收敛。原来张居正的廉政是律人不律己的。他个人的衣食住行极其阔绰,在北京修建住宅的费用一次就达白银一万两。由于张居正不能身体力行做出表率,自然也就不敢公开号召各级官吏“向我看齐”。这种正人不正己的廉政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毛书征《“向我看齐”与“见贤思齐”》)


评析 引述式讽喻的针对性很强。此例所引述的故事,使人们自然会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对于端正党风,搞好廉政建设,有借鉴意义,起到了以古讽今的作用。
18.马克思主义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的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行“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评析 引述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说明眼界狭小,看问题片面的人就如井底之蛙。教育我们的干部要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正确理解中国工农红军三支主力军的阵地大转移的真正意义。
引述式讽喻的针对性、目的性更强。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17: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