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释义 | 【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注释】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是三国时吴国的重要江防要塞。一名道士洑矶。王濬(jun):西晋武帝时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刺史。奉命伐吴,造大船,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两千余人。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任命王濬为龙骧将军,率水军自益州沿江东下大破吴,直逼吴王孙皓出降。金陵:今南京市,三国时吴都。王气:王者之气。这两句大意是:王濬率领的战船从益州沿江东下,东吴的政权不久就结束了。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为阻止晋军东下而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的拦江铁链,后被王濬用火烧毁,战船便直指石头城(金陵的别名)。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往事:指东吴灭亡后,在近陵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紧靠。寒流:指长江。这两句的大意是:尽管人世间多次出现令人伤感的盛衰兴亡之事,而西塞山却依然不变。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旧营垒,指西塞山曾为吴国要塞时所设营垒的遗迹。萧萧:风吹芦荻发出的秋声。两句大意是:如今是国家统一的太平日子,前朝的营垒早已荒废,只有芦荻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 【鉴赏导示】 刘禹锡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著名诗人。他的怀古作品历来被传诵。《西塞山怀古》是其名篇。西塞山是六朝时的江防要塞,宪宗长庆四年(824),诗人经过此地时写下了这首诗。 【鉴赏】 此诗通过对晋、吴兴亡事迹的回顾,抒发了山川之险不足恃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强盛的深沉愿望。 诗的首四句是对西晋灭吴的历史的回顾,叙述中深寓感慨。首二句: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远,一“下”即“收”,写出败亡之速。两字对举,一方声势煊赫,一方闻风丧胆。三、四句写战争及其结果:“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千寻铁锁”对“一片降幡”,一“沉”一“出”,通过鲜明的形象、动态的对比表现晋军的摧枯拉朽之势和东吴的彻底覆亡之状,说明无论是自然山川之险要,还是人为工事之坚固,对于一个腐朽的王朝政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颈联在叙述东吴灭亡的基础上,纵览历史,于感慨之中暗示出兴亡的原因。前一句说,吴亡以后,东晋、宋、齐、梁、陈败亡相继,逗起世人一次又一次的兴亡之感;后一句说虽然朝代屡易,江山却仍是旧貌。这就说明兴废不是由地理决定的,从而暗示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哲理。尾联把笔触由历史转向现实。刘禹锡写作此诗时,河北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诗人描写芦苇丛中的“故垒”,意在告诫人们在这四海一家的今天,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一方面警告割据势力,分裂不会有好下场的;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败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因此,这首诗虽是“怀古”,实际上是借古喻今,抒发诗人对现实的感慨。 【鉴赏要点】 [1]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2]即景抒怀,借古讽今。[3]语言形象、生动。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