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题情尽桥》(雍陶) |
释义 | 《题情尽桥》(雍陶)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一次,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回答说: “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了,很不以为然,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题情尽桥》。 从这首诗的本事与诗作本身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即兴之作,诗人有感而发,为情造文,因而诗作一气流注,笔酣墨畅,滚滚滔滔,大有不遑倾泻之势。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说“从来”,则“情难尽”非始自今日;说“只有”,则除此以外别无其他。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为自己立论,“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凡是深于友情或爱情的事例,无论是季札挂剑不忘旧情,伯牙摔琴痛失知音,或者是孟姜女万里寻夫,焦仲卿夫妇双双殉情,等等,无不囊括其中,只是没有明白道出罢了。 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唱出了“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这后两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的习俗,据说取“柳”与“留”谐音,以折柳相赠表示挽留的意思。在诗人眼里,这正是“情难尽”的一个十分有力的证据。要为“情尽桥”改名,最好的名称也就无过于最切合送别时情景的“折柳”二字了。行文至此,诗情似将告罄,诗人却意犹未尽,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最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一个句子。“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善于化虚为实,以有形写无形,通过具体可感的柳枝写出。从离人手中的“一条条”的柳枝,读者自会想象出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场面。 全诗的发脉处在首句的“情难尽”三字。由于是“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也由于是“情难尽”,所以要改成深于情的“折柳桥”;还由于是“情难尽”,也就随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了。全诗四句虽然笔法不一,前三句重在议论,末一句出现形象,但因为有“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其间,故仍能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