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陌上花》 - 宋·苏轼 |
释义 | 《陌上花》 - 宋·苏轼[宋]苏轼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上神宗皇帝书》全面非难新法,引起变法派的强烈不满,但他又不屑于同他们争辩,于是请求外任,被命通判杭州,为地方官。 《陌上花》就是这时期他游九仙山(今福州市旧城内东南隅)时所作。“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这是《陌上花》第三首中的两句名诗。因它取材于民歌,经加工而成,故语浅意深,对属工整。“生前富贵”对“身后风流”、“草头露”对“陌上花”,寓情于物,情景交融,颇为后世传颂。 苏轼因政治不得志,仕途遇坎坷,而使他进一步产生了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蔑视。早在青年时代,他写过《屈原塔》诗:“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又《送张嘉州》诗:“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韩荆州,即韩朝宗,唐玄宗时任左拾遗、荆州长史等职,喜荐拔士人。苏轼“不愿识韩荆州”,表明他不愿求官。这在他五十三岁作《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从中可见他不慕荣华富贵、不求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 苏轼的这种思想常借咏史表达出来。“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写的是:五代十国时,钱镠据浙江,称吴越国的第一个君主,到他的孙子钱俶时,已降宋,国除而移家汴京(今河南开封)。诗中言“生前富贵”,指的是钱俶及其王妃们曾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苏轼对此却以“草头露”三字讥之。草叶尖端之露珠,朝阳一现,便悄然即逝,无影无踪;“身后风流”,指的是王妃们生前的荣宠、死后的遗风。苏轼则以“陌上花”形容之。这些花,朝开夕谢,生命短暂。苏轼于此对王妃们的青春年华和悲薄命运寄予了某种同情;同时,对她们的醉生梦死的生活也给予了嘲笑。 “草头露”与“陌上花”,虽是两种普通事物,但一经苏轼点染,却变得意蕴深涵了。它使人形象地感到:荣华富贵都是短暂的,何需苦苦追求?生前威风凛凛、出人头地者,死后留下哀叹被人唾弃。这里,诗人以有形之物,寄托深邃的哲理之情,令人振聋发聩、铭刻不忘。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