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释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Bakhtin)著,1963年由苏联作家出版社出版,此书由作者根据1929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修订而成。中译本于1988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此书全面深入地研究了19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指出在陀氏笔下,作品人物被塑造成具有独立思想和自我意识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主体,对人物采取了一种认真实现了的和彻底贯彻了的对话的立场,该立场确认人物的独立性、未完成性和内在的自由。在作品中,存在着多种立场、多种声音,与这些立场和声音融为一体的人物彼此论辩、交锋,但这些立场或声音却永远也不能归纳为一种立场、一种声音,包括作者的立场和声音。陀氏的多声部的、复调的小说,突破了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传统欧洲小说模式,实现了一次小型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里存在着多种话语,传统型作者的独白主义的元话语、元叙述被完全消解了,作品人物的话语获得了与作者话语平起平坐的地位。
复调小说理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作者理论。19世纪的德国诗人席勒和法国作家福楼拜都曾将艺术家比做上帝。在《圣经·旧约》中,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是一位独白主义“作者”。在传统的独白型小说中,人物及其形象、性格和思想都仅仅是作者意图的表达,作者与人物之间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垂直”关系。复调小说理论抛弃了这种独白主义的作者观,转而倡导一种新作者观,即作者与其人物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关系。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批评家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认为,承认作者是作品意义的最高权威,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顶点和集中表现”,作者不是语言的主人,在作者的文字里,意义的游移连他本人都无法控制,所以他对于自己写下的文字也不是主人,只是一个“客人”。巴尔特因此宣称:“作者已经死亡。”从席勒和福楼拜的“上帝作者”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从作者权威的确立到消亡,复调小说理论恰好处于一个通向后现代主义的转折点。
此书的修订版增添了大量新内容,主要是作为复调小说先驱的古代梅尼普讽刺体的历史、它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以及它与狂欢节和其他脱冕仪式的联系。梅尼普体具有笑、幻想、哲理、对话、矛盾和颠倒等特征,它来源于狂欢体民主文学,而后者又植根于历史悠久的欧洲民间狂欢节文化。
参见“巴赫金”、“狂欢节”。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