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闻省城急报》 - 明·袁宏道
释义

《闻省城急报》 - 明·袁宏道

明·袁宏道

黄鹄矶头红染泪, 手杀都堂如儿戏。

飞鞚叠骑尘碾尘, 报书一夕三回至。

天子圣明臣敛手, 胸臆决尽天下事。

二百年来好纪纲, 辰裂星纷委平地。

天长阍永叫不闻, 健马那堪持朽辔。

书生痛哭倚蒿篱, 有钱难买青山翠。

〔省城〕这里指武昌。〔黄鹄矶〕地名,在武昌黄鹄山下。〔都堂〕官名。明代总督、巡抚均可称都堂。〔飞鞚叠骑〕指报警的驿马疾驰如飞,接连不断。〔敛手〕此指袖手旁观。〔二百年〕明代始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共二百三十多年。〔辰裂星纷〕古人以星辰陨坠为天变,常兆示着世道的变乱。〔阍永〕宫门深远。

这是一首政治时事诗。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九月,武昌发生宗人朱蕰鉁等人暴乱事件。事起于有关楚藩嗣王朱华奎是否朱氏血统的纷争。参与哄乱者达三千余人,肆行劫掠,气焰极其嚣张,湖广巡抚赵可怀被殴打致死,朝野为之震动。作者当时辞官后闲居于湖北公安家中,听到省城变乱的警报,有感于宗人横行,皇帝昏庸,宰臣受贿,统治机构一片混乱的现实政治危机,写下了这首诗歌。

“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作者开门见山,直斥宗人变乱分子。他们劫掠横行,打死身为湖广巡抚的朝廷命官,血泪染红了黄鹄矶。“如儿戏”三字既突出了暴乱分子的无法无天,也表现了作者闻讯后难以扼制的愤激情绪。“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这句把批判锋芒转向最高统治者。作者不便直斥皇帝,故反说。假如天子英明善断,那么臣下就会奉公守法,不敢恣意妄为,就会垂拱于庙堂之上,把天下的事情办得妥贴确当,当然就不会发生武昌变乱。事实与假设正好相反,那就等于说最高统治者昏庸无道,无力驾驭政局,致使臣下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武昌暴乱的罪责首先要由最高统治者来负。“二百年来好纪纲,辰裂星纷委平地。”武昌乱事其实算不了什么,而且很快被弹压平复,首恶分子都遭到了惩治。但这次事件暴露了明王朝潜在的危机,作者以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预感力看出了明王朝面临崩溃的态势,宣告它的末日即将到来。果不其然,十几年后,就发生了徐鸿儒的白莲教起义;二十多年后爆发了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四十年后,明王朝就在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土崩瓦解了。“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这两句诗的含义较为曲折,因为化用了两个典故,只有结合原来典故的意思才能弄明白。头一句是从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余”隐括而来。照朱熹的解释是:“令帝阍开门,将入见帝,更陈己志,而阍不肯开,反倚其门,望而拒我,使不得入。盖求大君而不遇之比也。”(《楚辞集注》)这里显然是指斥明神宗万历皇帝。他是明史上最昏聩荒淫的帝王之一,多年深闭宫中,不见大臣,不理政事,整日过着酒天花地,醉生梦死的生活。第二句化用《尚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的句子。《五子之歌》相传是夏王太康荒淫失国后,他的五个弟弟“述大禹之戒”之所作,与皇帝荒淫丧国有关。作者改用“那堪”一词,暗示亡国灭家的末日已为期不远。国事日非,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而以明神宗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又腐败不堪,他们当政如同用朽辔驾驭烈马,随时都有倾复之险。“书生痛哭倚蒿篱,有钱难买青山翠。”作者已感天下大难将要降临,自己一介书生,回天无术,连一个避乱之所也无处可寻。晋朝支遁向竺法深求买印山,法深说:“未闻巢由买山而隐。”(见《世说新语·排调》)后人称归隐为买山。这里指有钱难买避乱之所。

这首诗的特点是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是以小见大,察微知著,从武昌变乱这一件小事中展示了朱明王朝深重的政治危机和临近全面崩溃的现实,表示了作者对整个时局的忧虑、痛心和失望。可以说半是丧钟,半是挽歌。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