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跋东坡和渊明饮酒诗后》元好问》|译文|注释|赏析
释义

《跋东坡和渊明饮酒诗后》元好问》|译文|注释|赏析

〔金〕元好问

东坡和陶,气象只是苏诗,如云:“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渊明决不能办此。独恨“空杯未尝持”之句,与论无弦琴者自相矛盾。别一诗云:“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此为佳。

丙辰秋八月十二日题。

——《遗山先生文集》

〔注释〕 苏轼有和陶渊明《饮酒》诗20首。 这两句是和陶《饮酒》诗第二十首中的句子。 和陶《饮酒》诗第一首结句云:“偶得醉中趣,空杯亦尝持。”本文误“亦”为“未”,意思刚好相反了。 无弦琴:《晋书·隐逸传》:“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无弦),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苏轼的“偶得醉中趣,空杯亦尝持”,正和渊明的只求寄意相同。可是苏轼的《和顿教授见寄》诗却说:“我笑陶渊明,种秫二顷半。妇言既不用,还有责子叹。无弦则无琴,何必劳抚玩。”立论又有不同。 “二子”二句:见苏轼《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诗。

苏轼从早年任扬州知州时起,就开始和陶渊明的《饮酒》诗。以后乐此不倦,继有和作,而以被贬岭南时期为多。在岭南的那段日子里,是他一生中被打击最甚、处境最困难的时期。这时,他尤喜读陶诗,当他反观渊明能及时抽身宦海,遂得优游林下,比照自己的流离转徙,自然感叹横生。他之喜爱陶诗和多有和作,与此或不无关系。

苏轼前后共和陶诗100余首,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渊明子)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后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自述了和陶诗的原因。

对于和陶的作品,苏轼的自我评价是:“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黄庭坚也指出:“彭泽(渊明)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跋子瞻和陶诗后》)现在看来,苏轼的和作与渊明原作之间,有所咏内容近似的,也有内容不相涉而仅借用其韵的。总的来说,风格上大致保持渊明那种“质而实腴”、自然平淡的特色。但由于苏轼所处的地位、环境、经历毕竟与渊明不同,性格与诗风又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极力摹仿陶诗,终不免时露本相。清人王文诰说:“公之和陶,但以陶自托耳。至于其诗,极有区别。”是看得很清楚的。元好问则具体地挑出“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这样的句子,认为在渊明笔下是绝不会出现的。

清人宋湘《与人论东坡诗二首》之一云:“一生心醉陶彭泽,暗地师资杜少陵。毕竟要还真面目,人豪本是戒来僧。”认为苏轼学陶之外,还暗地取法杜甫。对此,黄海章先生加以辨析说:“芷湾(宋湘字)以为东坡‘心醉陶彭泽’,然所作并不似陶;‘暗地师资杜少陵’,然其诗不以锻炼为工,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和少陵之‘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者,完全异趣(我以为东坡诗近李而不近杜,其七言古诗,却于李、杜之外,自成一家。芷湾的看法,吾未敢赞同)。”(《评宋湘〈说诗〉》,载《中国文学批评论文集》)对了,“三杯洗战国”二句,不正近似李白的风格么?苏轼一意摹陶,不经意中还是露出自己“诗风近李白”的本色来。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1 23: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