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黄孝绰《八声甘州》 |
释义 | 黄孝绰《八声甘州》黄孝绰《八声甘州》 黄孝绰 暮登鸡鸣寺远眺 渺昏鸦万点古台城,倚栏看神州。俯明漪如镜,僛弱柳, 摇曳清秋。 隐约丛荷深处, 三两采菱舟。呜咽南朝水,依旧东流。记得年时俊赏,正菊黄载酒,吟啸登楼。奈钟声换世,笼壁旧题留。共闍黎禅天闲话,笑解人冷眼有沙鸥。渔歌起,正平湖晚,夕照初收。 鸡鸣寺是南京的风景名胜之一。早在南北朝时,这里就已建立寺楼,自明代洪武二十年 (1387) 正式以鸡鸣寺命名之后,遂相传至今。由于该寺座落在鸡鸣山上,北面是玄武湖,东面是紫金山,故自明、清以来,文人骚客总爱到此登高远眺,饱览一下四处风光。有的则以诗词抒发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此词便是其中的一首。 由于古代诗词有着严格的格律规定,所以古人作诗词,起句先写何物,虽然有时有一定的匠心或结构安排,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仍多是为了顺应格律的限制和需要,读起来更和谐通畅一些,无所谓谋篇布局,如辛弃疾《南乡子·北固亭怀古》开篇云:“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先写看,后写景; 而此词的开篇云:“渺昏鸦万点古台城,倚栏看神州。”是先写景,后写看。这无所谓谁好谁坏,全都是为了适应各自所选词牌的平仄需要。不过,平心而论,此词的开篇第一句景色描写,的确是写得好,仅此一句,便足以宛然入画,勾勒出当时暮色中古南京城里乌鸦万点,一片迷茫的荒寂景象。其实,这里的“渺”字是可有可无的,全是为了词牌平仄的规定而加添进去的。不过,就加与不加而言,当然是加上更好,因为作者是在黄昏暮色之中登寺远眺的,望去一片渺茫,所以加在句首,有点句和以字概句的作用。 站在鸡鸣寺顶上真可以说是有无限风光,但使作者最感兴趣的,恐怕还是北面的玄武湖。于是作者环顾了四周以后,最终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玄武湖上。因玄武湖就在鸡鸣山下,离鸡鸣寺很近,而湖总比山低,故作者用一“俯”字,交待了玄武湖与鸡鸣寺的地理位置。而“明漪如镜”四字,则极写玄武湖水的清澈美丽,虽有排排细小的水纹,但远望去仍清如明镜。至于在湖边的一排排扬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如同喝醉了一般,都在不停地摇摆。而“摇曳清秋”四字,则又巧妙地点明了作者登寺远眺的季节。正因是清秋暮色之中,所以荷花丛中的采菱小舟,只是隐约可见。这两句写得十分入神,说明作者的目光又移向更远的地方。“深处”,正见其荷花之广之大,“三两”,正见黄昏时人迹之少之稀。因玄武湖在南朝建都金陵时就是著名胜地,故作者在此又称其为“南朝水”。这里的“呜咽”、“依旧”等词,都含有很深的怀古之情和悲慨成分。 如果说上阕是作者登寺倚栏、极目远眺时的即兴写景,那么自下阕开始,作者便追溯起自己过去的游历情景,“记得”二字便是明证。那时作者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从“菊黄载酒”四字看,那年也是一个清秋时节,作者风流倜傥,曾“吟啸登楼”。以下“奈钟声换世”二句,则是用的一个典故,据《唐摭言》记载:“王播少孤贫,偿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忌,播至,已饭矣。”过了二十四年,“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扬州就在南京附近,因此作者在鸡鸣寺远眺时想起唐人王播的事也是很自然的。王播在孤贫时,和尚们故意不给他吃饭,王播只得忍饿题诗,等他功成名就,做了大官、和尚们马上另眼相看,即使对他过去题写在壁上的旧诗,也都用碧纱笼罩了起来。作者正是通过王播做官前与做官后在惠昭寺的不同遭遇,抒发了对人间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叹。 下句中所谓的“闍黎”,用的是梵语,又称“阿闍梨”,指僧徒之师。这就是说,以上所说的包括王播在内的一切,早都已成了寺庙中僧人们流传的佳话,而能理解和明白其中道理的,恐怕只有那些在身边来回飞翔、冷眼旁观的沙鸥了。正当作者在凝神默想的时候,这时远远传来阵阵渔歌的晚唱之声,夕照的余辉也已渐渐消失在玄武湖上,黑夜快降临了。 此词由登寺远眺的眼前景色,追忆到过去的人世沧桑,又由过去的世态炎凉,至末尾又回复到现实中的眼前景色,回环往复,十分自然; 通篇又都不离题目中的“暮”字,且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股人世沧桑的今昔之感,颇为动人。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