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吐明珠暂报恩,鹊衔金印空为瑞。”诗句出处:《吐绶鸟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
越山有鸟翔寥廓,嗉中天绶光若若。越人偶见而奇之,
因名吐绶江南知。四明天姥神仙地,朱鸟星精钟异气。
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翦出玲珑翅。湖烟始开山日高,
迎风吐绶盘花绦。临波似染琅琊草,映叶疑开阿母桃。
花红草绿人间事,未若灵禽自然贵。鹤吐明珠暂报恩,
鹊衔金印空为瑞。春和秋霁野花开,玩景寻芳处处来。
翠幕雕笼非所慕,珠丸柘弹莫相猜。栖月啼烟凌缥缈,
高林先见金霞晓。三山仙路寄遥情,刷羽扬翘欲上征。
不学碧鸡依井络,愿随青鸟向层城。太液池中有黄鹄,
怜君长向高枝宿。如何一借羊角风,来听箫韶九成曲。
《吐绶鸟词》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注释】:
吐:
(一)①吐出。《荀子·赋篇》:“食桑而吐丝。”《诗经·大雅·烝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茹:吞。)②说出;发表。《论衡·效力》:“故其吐文万牒以上,可谓多力矣。”(牒:书札。多力:多才力。)③露出;放出;开放。《抱朴子·守塉》:“陆无含秀之苗,水无吐穗之株。”杨万里《兰花》:“雪径偷开碧浅花,冰根乱吐小红芽。”[吐谷(yù)浑]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本居辽东,后迁阴山,又度陇西,住今青海、新疆间,改称吐谷浑。初唐时被李靖所破,后被吐蕃消灭。 (二)tù 呕吐。《吕氏春秋·介立》:“两手据地而吐之。”明:
①明亮;光明。《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②照亮。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火尚足以明也。”③明显;明白。《战国策·齐策一》:“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④公开。《战国策·赵策四》:“太后明谓左右。”又显露。柳宗元《小石潭记》:“明灭可见。”⑤说明;表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⑥贤明;英明。诸葛亮《前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⑦聪明;智慧。《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放弃。)⑧视力;眼力。又视力好。《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⑨白天。张煌言《拟古》之二:“晦明本如毂(gǔ),日日相推移。”(晦:黑夜。毂:车轮的中心。)⑩旧指阳世间。颜延之《和谢监灵运一首》:“人神幽明绝。”(幽:指阴间。绝:指时乱不得祭祀。)(11)次(日或年)。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南海:指浙江佛教胜地普陀山。)(12)朝代名。朱元璋建于公元1368年,1661年为清王朝所代替。[明堂]古代天子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古乐府《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器]即“冥器”。古代殉葬用的器物。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摆设明器,好生齐整。”(大人家:大户人家。)明珠:
①喻指珍爱的人物。《梁书·刘孺传》:“叔父瑱(刘瑱)为义兴郡,携以之官,常置坐侧,谓宾客曰:‘此儿,吾家之~~也。’”②指珍贵的物品。韩愈《酬卢给事〈曲江荷花行〉》:“遗我~~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骊目。”③指眼睛。《上清黄庭内景经·天中章》:“眉号华盖覆~~。”珠:
①蚌壳体内所生的圆粒,可作装饰品。《国语·楚语下》:“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不虞:意料不到的事。)《庄子·胠箧》:“擿玉毁珠,小盗不起。”(擿:通“掷”,扔掉。)②珠状物。李贺《龙夜吟》:“粉泪凝珠滴红线。”③通“朱”。红色。《后汉书·袁安传附袁逢》:“赐以珠画。”暂:
①短时间。张衡《西京赋》:“暂劳永逸。”②副词。表示时间。1. 表示权宜性的。相当于“暂且”、“姑且”。李白《对月独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将:与。)2. 表示不常有的。相当于“偶尔”或“突然”。白居易《琵琶行》:“如听仙乐耳暂明。”《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详(yáng)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详:通“佯”。假装。)3. 初;刚。庾信《春赋》:“玉管初调,鸣弦暂抚。”报:
①断狱;判决。《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②报答。《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③指报复。陆游《长歌行》:“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④回报;报应。《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⑤报告;告诉。《史记· 蒙恬列传》:“使者还报。”⑥回复;答复。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所以简略地写信答复。)⑦报酬;酬劳。《诗经·小雅·甫田》:“报以介福,万寿无疆。”⑧古指政府文书抄本及政治情报。苏轼《小饮公瑾州中》:“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邸:京邸。迂叟:指司马光。醉翁:指欧阳修。)恩:
①恩惠;德惠。诸葛亮《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②有情义。苏武《诗四首》之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韩非子·六反》:“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衔:
①马嚼子。即勒住马口的小铁棒。《庄子·马蹄》:“诡衔窃辔。”②用口含物。《后汉书·张衡传》:“外有八龙,首衔铜丸。”③收藏。韩愈《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致诚。”④特指怀恨。《汉书·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景帝心衔之而未发也。”⑤奉;受。《旧唐书·黄巢传》:“时王铎虽衔招讨之权,缓于攻取。”⑥感激。《管子·形势解》:“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⑦官阶。也泛指头衔。白居易《闻行简思赐章服》:“官衔俱是客曹郎。”金:
①金属的通称。《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周礼·秋官·职金》:“入其金锡于为兵器之府。”(为:制作。)②金黄色。《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阿房宫赋》:“金块珠砾,弃掷迤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③钱财;钱。《史记·陈丞相世家》:“臣闻(陈)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④金属制的乐器或兵器。《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淮南子·说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剑。)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丝、木、匏、竹。”⑥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以一镒(二十四两)为一金,或以一斤为一金。《史记·燕召公世家》:“子之因遗(wèi)苏代百金。”(子之:人名。遗:赠与。)《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颈项;头胪。)《狱中杂记》:“富者赂数百金。”⑦比喻坚固。《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地,金城千里。”⑧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所建。印:
(一)①图章;印信。《墨子·号令》:“有能得若捕告者,以其所守邑,小大封之,守还授其印,尊宠官之。”(若:此。封:封赏。)②印子;痕迹。《文心雕龙·物色》:“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③使物上留下痕迹。李商隐《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jiōng),金莲无复印中庭。”(永寿:地名。扃:关门。)④印证;吻合。简文帝《答湘东王书》:“皇情印可,今便奉行。”(可:认可。)(二)yì 同“抑”。按;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德经》:“高者印之。”空:
(一)①空虚;什么也没有。《韩非子·初见秦》:“囷仓空虚。”宋玉《风赋》:“空穴来风。”王维《鹿砦》:“空山不见人。”②不实;空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③白白地。《汉书·匈奴传》:“兵不空出。”④天空;空中。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⑤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并无实体,都是空的。《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物质现象。) (二)kǒng 孔;洞穴。《周礼· 考工记·函人》:“眡(shì)其钻空。”(眡:视。)《史记·五帝本纪》:“舜穿井为匿空旁出。”(三)kòng ①穷困。《诗经·小雅·节南山》:“不宜空我师。”(空:用如使动,使……穷困。师:众;众人。)《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回:颜回。庶:庶几;差不多。)②缺少。《法言·问神》:“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而《酒诰》之篇俄空焉。”(《酒诰》:《尚书》中的篇名。)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③间隙;空子。《三国志·吴书·周鲂传》:“看伺空隙,欲复为乱。”④闲着;未被利用的。《史记·萧相国世家》:“上林中多空地。”(上林:苑囿名。)《论衡·命义》:“伯牛空居,而遭恶疾。”(伯牛:冉耕,字伯牛。空居:闲居在家。)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瑞:
①古代用作符信的玉。《尚书·舜典》:“班瑞于群后。”②征兆;预兆。《论衡·讲瑞》:“嘉瑞奇物,同时俱应。”③特指吉兆。《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尽道丰年瑞,丰年瑞若何?”③吉祥的;应时的。李白《明堂赋》:“瑞物咸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