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鸟 |
释义 | 鸟打得我好苦! 打翻了我的破巢, 淋湿了我美丽的毛羽。 我扑折了翅翮, 睁破了眼珠, 也找不到一个栖身的场所! 窗里一只笼鸟, 依靠着金漆的栏干, 侧着眼只是对我看。 我不知道他还是忧愁,还是喜欢? 明天一早, 风雨停了。 煦煦的阳光, 照着那鲜嫩的绿草。 我和我的同心朋友, 双双的随意飞去; 忽见那笼里的同胞, 正扑着双翼在那里昏昏的飞绕: 要想撞破那雕笼, 好出来重做一个自由的飞鸟。 他见了我们, 忽然止了飞, 对着我们不住的悲啼。 他好像是说: “我若出了牢笼, 不管他天西地东, 也不管他骤雨狂风, 我定要飞他一个海阔天空! 直飞到筋疲力竭,水尽山穷, 我便请那狂风, 把我的羽毛肌骨 一丝丝的都吹散在自由的空气中!” 本诗发表于1919年5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6卷第5期。可以说,这是一首对刚刚发生的“五四”运动高唱的赞歌。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这句话和本诗构思的背景和角度几乎是一样的。当“五四”的曙光刚刚透露在中国黝黑的天空时,诗人就迫不及待地放声高歌,尽情欢唱起自己的、自然也是新时代的信仰来了。 我国自古就把飞鸟比作褒扬的对象,而把笼鸟看成被拘管的可怜虫。例如,《庄子·庚桑楚》说:“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史记》则常把飞鸟喻为有功之人。本诗也是沿袭了这样的文化心态,采用以鸟喻人的写法,用飞鸟与笼鸟处境和心理的对比,反映了在黑暗的环境里被禁锢的青年一代摆脱束缚、争取自由的强烈愿望,讴歌了反帝、反封建的离经叛道精神。 飞鸟的今天处境尽管艰难困苦,外有狂风急雨,内无栖身之处,但却有阳光煦煦的明天,可以随心所欲展翅翱翔。而笼鸟虽然有豪华的住处,却失去了自由,眼望外面精彩的世界,忧患余生,要誓死抗争。诗的情节如同一则寓言,意象怒张,思绪缱绻,寓蕴人生哲理。在诗中,飞鸟起到衬托作用,重点是表现笼鸟的蒙昧与觉醒。需要强调的是这首诗是本世纪初叶我国诗坛敲响的第一波崭新的钟声中有力的一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新的。郑振铎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曾说:“先驱者们的勇敢与坚定,正象征了一个时代的‘前夜’的光景。”在写本诗前后,诗人还写了《复古与独裁势力下妇女的立场》、《妇女问题根本谈》等文章,说明在投入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是有明确的志向的。民谚说,鸟贵有翼,人贵有志。可以说,本诗就是在那个激烈动荡的除旧布新的时代诗人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和创建新诗事业的生动体现,鼓舞飞鸟,震惊笼鸟,指责樊篱,动员青年,推动历史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另一方面,本诗完全突破了旧体诗的传统风格,用精雕细刻的华彩美词缜密营造了新的意象,完成了用白话写诗语言上的革新。培根说过,写作可以造成一个准确的人。诗人用词就十分准确。例如,用“打翻”、 “淋湿”、“扑折”、“睁破”来铺叙飞鸟的苦境,用“不管他天西地东,/也不管他骤雨狂风”以至“羽毛肌骨”“都吹散在自由的空气中”来缕陈笼鸟渴望自由解放的决心,都以高超的语言技巧拓展了诗人的审美理想,为新女性在诗坛开一代新风,为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