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阮瑀 ·隐士 |
释义 | 阮瑀 ·隐士弃世归隐,安贫乐道,历来被视作高洁的行为情操,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常常以此为表现题材,成为一个传统。阮瑀的这首《隐士》诗,算是这类诗作中较早的一篇。诗篇通过对古往隐逸高洁之士的述引,表达了诗人自己不淆流俗、固穷守节的生活志趣与思想品格。从内容上看,此诗当作于诗人出任曹操属僚之前。 此诗写法比较独特,共八句,而前五句完全是“隐士”故实的累述。首句写“四皓”。“四皓”为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 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皆年高八十余,须眉皆白,故人称四皓,因其隐于商山,又称“商山四皓”。传曾作歌道,“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人,不若贫贱之肆志!”(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晋皇甫谧《高士传》等)次句写老莱。即老莱子。春秋时楚国隐士,以孝贤名,楚王闻召,遂与妻避至江南,隐遁不出。(事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张守节正义引 《列仙传》,晋皇甫谧 《高士传》)三句写颜回。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孔子赞其道: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后世儒家尊为 “复圣”。四句写许由。许由为上古高士,隐于箕山,安贫自适。传尧让以天下,不受。后又召为九州长,由厌闻,洗耳于颍水之滨。(事见《庄子 ·逍遥游》、汉蔡邕《琴操·箕山操》,魏嵇康《高士传》、晋甫谧《高士传》等)五句写伯夷。伯夷及叔齐为商朝孤竹君子,传孤竹君遗命立叔齐,叔齐不愿继位,让于伯夷,伯夷不受,后二人都逃避于周国。商灭后,二人耻食周粟,遁逸于首阳山,以薇作食,最终饿死。(事见 《史记·伯夷列传》、蜀谯周 《古史考》、《绎史》卷二十引《列士传》等)诗的前五句广泛地引典举例,第六句则是作概括,意谓像“四皓”、“老莱”、颜回、许由、伯夷这隐逸自适、安贫乐道、固守志节的人,天下人才称赞其为仁德、仁义啊!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倾向,但肯定赞赏的态度自在其中。诗的七、八两句是以议论作结。“守明真”,化自《庄子·秋水》语:“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返)其真。”这两句意思是说:不应忧患处境的贫苦,重要的是要保持固有的自然禀性,而不要作非分的追求。这里表明了诗人当时的处世哲学。在前面大量的引例的基础上,这最后的议论是有说服力的。 全诗从引例到总结而至议论,脉络是清晰的,然而这与其说是诗,毋宁说是一篇“归纳推理”的议论文,说教味很浓,谈不上诗艺。语言平实质直,也缺乏诗的色彩。阮瑀在七子中诗名不显,钟嵘《诗品》将其诗列入下品,不足为怪。这首诗反映了阮瑀早期的淡逸思想和生活价值观。但后来出任曹操军谋祭酒,掌记室,书檄写得很精采,对仕宦生活投入得很深,也很积极。反过来再看此“诗”,就难免给人以自我标榜和沽名钓誉之感了。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几人真能不患“贫苦”,谨守“明真”呢?(“四皓”后来也出山入仕,伯夷死前不也觉得鹿肉一定很香美吗?)如此想来,倒也不必 “叫真儿” 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