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长城沿线古城简介 |
释义 | 长城沿线古城简介武威 武威,古称凉州,位 于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 廊东端。武威的南面是 巍峨连绵的祁连山脉, 东北是浩瀚的腾格里沙 漠,北面有北沙河,东南 与兰州接壤,西北与金 昌、张掖毗邻,面积约 5080平方公里,有“通 一线广漠,控五郡之咽 喉”的区位优势。武威古代为羌戎地,战国至秦代属乌孙、月氏,汉初为匈奴右地,属休屠王。并建姑臧城,“姑臧”为古羌语音,意为“家族”或“部落”。
古代黄河灌区 农耕民族已经掌握 利用水车从黄河提 水灌溉的原理和技术。
这是两千年的历史相遇,这是两千年的文明碰撞。古老和现代相互守望,不知 是否能够擦出理想主义的火花?(摄于称为中国风库地带的玉门至安西一线)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 遣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 败匈奴,为表彰其“武功军威” 而将此地取名武威。公元前 106年置凉州,为十三刺史部 之一。唐末武威曾陷于吐蕃统 治达百年之久。到宋朝属西夏 西凉府。元代降格为西凉州。明 代置凉州卫。清代改凉州府。至 1986年设立武威市。 武威地处黄土、青藏、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又有着河西走廊面积最大、人口最密集、经 济最繁荣的土地。历史上有“银武威”之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各 朝代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古今灿烂的文化。考古挖掘证明,武威 在距今4000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并进行着农牧业的生产 活动。汉武帝时,武威正式并入了汉王朝的版图,是河西走廊政治、 经济、文化、宗教等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武威也是古代丝绸之 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个城镇,直至今天,它依然充当了 我国东部沿海及内地与亚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武威东北方向属腾格里沙漠边缘,古长城沿红水河畔东西展 开达上百公里,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 张掖位于我国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中部,面积4200平方公里,包括汉、回、满、蒙、藏、裕固、维吾尔、锡伯等17个民族的45万人 居住在这里。张掖古名甘州,南靠祁连山,北依龙首山,地域狭长, 形似奔马。这里民风淳朴,具有粗犷而浓郁的西部特色。公元前 121年汉武帝遣大将军霍去病西征击退匈奴后,在河西走廊增设 四郡,张掖为其中之一,因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以通西域”之意而得名。
祁连山牧场 祁连山麓,美丽丰饶的河西走廊,从古到今都是天然的牧场和粮仓,纷乱沉重 的历史同时也孕育了厚重的民族情结。在这块富有的土地上,统一与分裂,战争与和平,几千年没有停息过。它承载了无数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兴衰。 张掖地势险要,南出扁都口可达青藏高原,北沿居延古道远抵 蒙古大漠,西出新疆、中亚及欧洲。张掖又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的活动中心,古代丝绸之路通道上 的重镇。 张掖拥有各个历史年代的文物古迹500余处,其中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出生地大佛寺,藏传佛教圣地马蹄寺,汉长城、明长城遗 址,以黑水国、骆驼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现代的临泽红军西路军 烈士陵园和山丹县城的路易·艾黎捐赠修建的文物博物馆等。张掖 历史悠久,文化深远,汉代的张骞和班超,唐代的玄奘都曾途经张 掖而前往西域,隋炀帝于公元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 主使臣举行了“万国博览会”,使张掖达到了最繁荣的时代,意大利 人马可·波罗当年沿丝绸古路进出中国时亦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
张掖的历代称谓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禹分天下九州时,张掖属 雍州,西北游牧民族西戎、氐羌、乌孙、匈奴都曾在此居住。汉武帝 时设张掖郡,唐为甘州,宋为甘州路,元为甘肃省会,明为甘肃治 所,清为甘州府,解放后经多番撤并,现为张掖市政府所在地。 张掖境内布满了汉长城与明长城的遗址。尤其是山丹县境内 上百公里地段,汉长城与明长城并列行走,平行延伸,相隔不过几 十米。如此不同年代之建筑物长久共存并保留至今,是中国长城历 史奇观。 酒泉 酒泉,位于甘肃省西部,古名肃州。汉代时为河西四郡之一,明 代所筑万里长城的西端重镇,史称“塞外明珠”。酒泉在秦和汉初先 后为月氏、乌孙的游牧地区,后为匈奴所占。酒泉自古就是百战沙 场,境内关隘要塞、长城烽燧、大漠驼铃、画工青灯、石窟佛陀等构 成一幅幅历史画卷。相传汉武帝时代,匈奴猖獗,后骠骑将军霍去 病率军驱赶匈奴大胜而归,汉武帝闻讯,赐御酒一坛,犒赏将军。盖 因酒少人多,霍将酒倒入泉中,与众将士共饮。此泉被称为酒泉,城 因此也名之酒泉。张骞“凿空西域”后,这里成为了汉朝经营河西、 开拓西域的重要基地和战略前哨。 唐代诗人王瀚诗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深处内陆。但在地理上则具北通沙 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的区位优势。全区辖酒泉、玉门、 敦煌三市和金塔、肃北、安西、阿克塞四县。 酒泉地区曾为中华民族及历史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也为 宏伟的长城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酒泉境内以及古丝绸之路 上酒泉留下了近千个如莫高窟、榆林窟、瓜州城、桥湾城、钟鼓楼、 白马塔、古墓群、古长城关隘等独具魅力的西部文化胜景和遗址, 向后世人们追述着酒泉昔日的遗风。 敦煌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 (区)交汇处,南有祁连山,北有马鬃山,东、西两面为戈壁沙漠,平 均海拔1138米,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 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 称。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悠远。《史记·大宛列传》中首现“敦煌”一 词,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 据史籍记载,距今4000多年前,即舜禹时的上古时期,敦煌 地域就已经有华夏的先民在此生活居住。夏、商、周时属羌戎地域; 春秋时称瓜州,有乌孙、月氏游牧民族在此放牧;战国时,月氏吞并 羌人,赶走乌孙,独占敦煌。秦汉之际,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发兵 打败月氏,敦煌易主。西汉武帝时,汉匈交战,最后迫使匈奴战败远 遁,敦煌正式归入汉朝版图。自此,开始了中原王朝掌管河西走廊 地域和开发西域的千年伟业。公元前111年,这个地方成为河西 四郡之一敦煌郡。 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汉时 曾是西域的军政中心。公元366年起开凿莫高窟,洞内的中华艺 术珍品灿烂辉煌,流芳百世。汉长城的实际终点一直延伸到敦煌, 留存至今的阳关、玉门关、河仓古城以及沙洲古城等长城的经典遗 迹,依然展现着历史的恢宏。2000年来,尽管敦煌的建制反复更 迭,名称失而复得,但敦煌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厚实的历史沉积的西域古城,始终散发着一种不朽的艺术魅力,受到了世 界各地和我国各民族人们的景仰。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 敦煌市。 玉门关 玉门关为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和田玉取道于此而得名。又称“小方盘城”,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9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 它的北面是北山,北山南侧为疏勒河下游。玉门关的城堡呈方形, 均用黄土夯筑而成,开西北两门。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城墙高达9.7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 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总面积630多平方米。在 汉代,玉门关为都尉治所,是汉朝通往西域重要的 交通要道。面对玉门关悲怆荒凉的景象,唐朝诗人 王之涣有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长城的修筑,确保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畅顺, 玉门关作为当时的边关,目睹了频繁往来的使者、 僧侣,川流不息的各国商贾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盛 景。 东汉时,玉门关改为玉门都尉所辖。南北朝以 后战乱无常,玉门关几度关闭。又因中西方海上交 通日益兴盛,到隋唐,酒泉经安西到伊吾的大道畅 通,又是捷径,玉门关便迁至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 史称唐玉门关。从此,旧玉门关就逐渐衰败了。昔日 驼铃丁当、商队络绎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再现,成了 “春风不度”的荒漠寂野。关口湮没,长城坍塌,路无 人迹,终于沦为今日所见之废墟。然而,作为远古的 遗址,关城在夕阳的照射下,依旧能呈现出昨日的 辉煌! 阳关 汉长城重要的关口,位于敦煌西南70公里一 片平缓的戈壁滩上(也称古董滩)。因在玉门关的南 面,史称阳关。它与敦煌和玉门关一带成掎角之势 互为策应,同为汉朝时期丝绸古道上重要的关口。通过阳关和玉门关,分南北两道通向西域、中亚、西亚和欧洲。汉 时,阳关为都尉治所,也是一个军事上的重要据点。唐代以后,阳关 与玉门关一样,被逐渐废弃。时至今日,阳关已经被一望无际的黄 沙抚平,只剩下墩墩山坡上残存的一堵烽燧继续西望荒漠,守候着历史的陈迹。 唐代诗人王维一首千古绝唱的《渭城曲》,使阳关的传说流芳 百世: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