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针灸大成 |
释义 |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又名《针灸大全》,是针灸学著作。明杨继洲著,靳贤校正。刊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清康熙五年(1666)刻本、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李氏重刻、李月桂重校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据明万历本校勘排印。除长期通行的10卷本外,尚有清乾隆三年(1737)会稽章氏所刊刻的12卷本。所增2卷,系将坊刻《铜人针灸经》附刊于本书之末。 杨继洲 (1522-1620),名济时,明代三衢(今浙江衢县)人,针灸学家。世医出身,祖父曾任太医院太医。杨氏少时攻举子业,屡厄于有司,遂转而继承家业。于嘉靖年任皇帝待医,隆庆二年(1568)任职于圣济殿太医院,至万历年间(1573-1620)仍为太医院医官。杨氏博览群书,通各家之说,精于医理,尤长于针灸,行医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他广泛参考明以前针灸文献,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基础上,结合个人心得,编成 《针灸大成》。 本书10卷。卷1首列仰俯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其次为“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的17篇有关针灸的论述,并加以注解。卷2-3卷3为针灸歌赋,列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金针赋、玉龙赋等10个针灸赋。次列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十二经脉歌、玉龙歌、四总穴歌、肘后歌,以及杨氏家传《胜玉歌》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等。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寸法、九针论及针法,各家补泻方法和禁针禁灸穴等。卷5为井荥俞经原合穴、子午流注针法及灵龟飞腾八穴针法。卷6-7卷7为五脏六腑及十四经穴的主治、经穴歌及考证穴法,奇经、络脉、经筋、治病要穴、经外奇穴等。卷8首载《神应经》穴法,其次为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23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的针灸取穴方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有杨氏本人的针灸医案。卷10附录陈氏 (佚名) 的 《小儿按摩经》一书。 本书对明以前针灸学经验和成就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是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承前启后之作。该书的学术特点,一是注意穷原竟委详辨针灸学发展源流。作者以 《内经》、《难经》为源,历代诸家为流。认为 “不溯其源,则无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穷其流,则何以知后世变法之弊”。因将《内经》、《难经》的针灸内容,作了注解和阐发。引录的内容不仅有针灸学的理论和一般治疗原则,而且有具体病证的治疗,如刺热论、刺咳论、刺疟论等。在此基础上,对历代各家经验进行了系统归纳。二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本书引用文献资料达20余种。除 《内》、《难》之外,诸如 《子午经》、《铜人针灸图》、《明堂针灸图》、《存真图》、《针经指南》、《针灸资生经》及《千金方》、《外台秘要》、《济生拔粹》、《神应经》等著作中的针灸内容,皆收入书中。杨氏家传《玄机秘要》也囊括其中,并记载了作者本人的经验。故在穴位考证、经络循行、辨证取穴、治疗手法各方面,均有详细论述。如补泻手法一项,就有《内经》补泻,《难经补泻》、《神应经》补泻、李氏补泻、杨氏补泻及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赤凤摇头等。三是讲究综合治疗,治病常针药并用。书中第10卷附入按摩法,为以往针灸著作所未见。此《小儿按摩经》除本书外,未有传本,对保存古代按摩文献,具有一定贡献。 《针灸大成》的学术价值,从刊行后即受到重视,流传甚广,各种版本达50余种。本书还传入国外,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已被译成法、德、英、日等国文字,在国外针灸学界也有相当影响,成为研究和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