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山药蛋派” |
释义 | “山药蛋派”当代文学流派。它形成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首,主要成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作家,作品写的大多是农民生活并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风格上通俗易懂、诙谐风趣。他们的作品就象地里长的山药蛋似的,于土里土气中见纯朴自然的美和实实在在的思想价值,所以人们诙谐地称之为“山药蛋派”;又因他们都出身于山西革命老根据地,后来又以山西作协的机关刊物《火花》为活动阵地,因而又被称之为“山西派”、“火花派”。 这个流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40年代中期。其时, 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特定条件,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确定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使得文艺工作者与农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般的联系。他们对战争年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很熟悉,对农村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敏感,对文艺如何切合农民群众的审美习惯很关注。当时活跃在晋东南地区的赵树理就是这些文艺工作者当中涌现出来的一个突出代表。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被视为作家与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的范例。当时在晋绥地区的马烽、西戎等人也在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他们的年龄、经历、艺术修养大体相仿,且早有交往。50年代初期,他们曾在北京和全国各地工作。到了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又不约而同地相继返回山西农村,深入生活。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在创作上都进入了成熟期和丰收期,写出了许多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品。象赵树理的《三里湾》、《灵泉洞》、《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束为的《好人田木瓜》,西戎的《灯芯绒》、《赖大嫂》,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汾水长流》、《七月古庙会》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而集中地代表了“山药蛋派”创作特色并且在读者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 “山药蛋派”在10年动乱中遭到了严重摧残,它的领袖人物赵树理被迫害致死。这就更加引起了人们对这个流派命运的关注。1980年5月29日至10月14日,《山西日报》开辟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流派的讨论》专栏,重点讨论了“山药蛋派”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发展前景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山药蛋派”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种意见认为,它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且后继有人;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它应该克服局限,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中提高、发展自己。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