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傷顧望,若踐丘墟。”詩句出處:《漢堤詩》;是唐朝詩人盧肇的作品。
陰沴奸陽,來暴於襄。洎入大郛,波端若鋩。觸厚摧高, 不知其防。駭潰顛委,萬室皆毀。灶登蛟鼉,堂集鱣鮪。 惟恩若讎,母不能子。洪潰既涸,閈閎其虛。以隳我堵, 以剝我廬。酸傷顧望,若踐丘墟。帝曰念嗟,朕日南顧。 流災降慝,天曷臺怒。滔滔襄郊,捽我嬰孺。於惟餘甿, 饑傷喘呼。斯為淫痍,孰往膏傅。惟汝元寮,僉舉明哲。 我公用諧,苴茅杖節。來視襄人,噢咻提挈。不日不月, 咍乎抃悅。乃泳故堤,陷於沙泥。缺落坳圮,由東訖西。 公曰嗚呼,漢之有堤。實命襄人,不力乃力。則及乃身, 具鍤與畚。漢堤其新,帝廩有粟。帝府有緡,爾成爾堤。 必錫爾勤,襄人怡怡。聽命襄滸,背囊肩杵。奔走蹈舞, 分之卒伍。令以麾鼓,尋尺既度。日月可數,登登嶪嶪。 周旋上下,披峴斫楚。飛石挽土,舉築殷雷。駭汗霏雨, 疲癃鰥獨。奮有筋膂,呀籲來助。提筐負筥,不勞其勞。 雜沓笑語,咸曰盧公,來賜我生。斯堤既成,蜿蜿而平。 確爾山固,屹如雲橫。漢流雖狂,堅不可蝕。代千年億, 與天無極。惟公之堤,昔在人心。既築既成,橫之於南。 萌渚不峻,此門不深。今復在茲,於漢之陰。斯堤已崇, 茲民獲祐。齯童相慶,室以完富。貽於襄人,願保厥壽。 繄公之功,赫焉如晝。捍此巨災,崒若京阜。天子賜之, 百姓載之。族孫作詩,昭示厥後。
|
【註釋】:
傷:
①人或動物身體受到損傷。《春秋·宣公三年》:“郊牛之口傷。”(郊:祭祀名。)②傷口;創傷。《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吳起懷瘳實而吮傷。”③傷害;損害。《周易·節卦》:“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④妨礙。杜甫《陳拾遺故宅》:“位下曷足傷?”⑤憂愁;悲傷;憂傷。《詩經·小雅·杕杜》:“女心傷止。”(止:句末語氣詞。)⑥喪祭。《管子·君臣下》:“明君飾食飲吊傷之禮。”⑦嫌;失之於。《北史·蘇威傳》:“所修格令章程,並行於當世,頗傷瑣碎。”⑧太;過度。齊己《野鴨》:“長生緣甚瘦,近死為傷肥。”顧:
①轉過頭看。辛棄疾《永遇樂 · 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②看。《新五代史·秦王從榮傳》:“君臣相顧。”③看望;拜訪。諸葛亮《前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④照顧。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子佈、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⑤副詞。1.相當於“反而”、“卻”。《漢書·賈誼傳》:“足反居上,首顧居下。”2.不過;隻是。范曄《後漢書·王昌傳》:“光武曰:‘顧得全身可矣。’”3.難道。彭端淑《為學》:“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⑥連詞。相當於“但是”。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望:
①遠望。《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轍:車轍。靡:倒。)②盼望;期望。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親附。”《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③聲望;名望。《詩經·大雅·卷阿》:“令聞令望。”④有聲望的人或物。《左傳·昭公十二年》:“吾子,楚國之望也。”⑤怨恨;責怪。《新唐書·劉漢宏傳》:“漢宏恨賞薄,有望言。”⑥祭名。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尚書·舜典》:“望於山川。”⑦農歷每月十五。張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望洋]亦作“望羊”、“望陽”。仰視;遠視。《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若:海神名。)若:
①從;順從。《詩經·大雅·烝民》:“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②選擇。《詩經·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是:指仲山甫。)③好像;如同。《莊子·逍遙遊》:“其翼若垂天之雲。”④代詞。1. 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史記·項羽本紀》:“虞兮虞兮奈若何?”2.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論語·憲問》:“君子哉若人!”⑤連詞。1.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其不才,君可自取。”2. 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或者”。《漢書·惠帝紀》:“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皆免之。”⑥詞尾。用在形容詞後,表示“……的樣子”。《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沃若:潤澤的樣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愀qiǎo然:容色變動的樣子。超若:悵惘的樣子。)[若夫]至於。范仲淹《嶽陽樓記》:“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踐:
①踩;踏。《詩經·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敦:聚貌。行葦:路旁的蘆葦。)《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②登上;到。賈誼《過秦論上》:“然後踐華為城。”(華:華山。)《呂氏春秋·離俗》:“無道之世,不踐其土。”③承襲;繼承。《尚書·蔡仲之命》:“王命蔡仲,踐諸侯位。”④實行;履行。《左傳·僖公十二年》:“往踐乃職。”(乃:你的。)《禮記·曲禮上》:“修身踐言,謂之善行。”⑤因襲;遵照。顧炎武《日知錄·不踐跡》:“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所謂踐跡也。”⑥通“翦(jiǎn)”。滅掉。《尚書·蔡仲之命》:“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丘:
①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土堆。《尚書· 禹貢》:“是降丘宅土。”(於是從山丘下到平地定居。)②墳墓。常“丘墓”、“丘隴”連用。《漢書·劉向傳》:“黃帝葬於橋山,堯葬濟陰,丘隴皆小。”③廢墟。《楚辭·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為丘兮。”④量詞。用土埂分隔成塊的水田,一塊叫一丘。⑤大。《孫子 ·作戰》:“丘牛大車,十去其六。”⑥空。《後漢書·龐參傳》:“故縣丘城,可居者多。”丘墟:
①廢墟,荒地。《史記·李斯傳》:“紂殺親戚,不聽諫者,國為~~,遂危社稷。”②山陵,山丘。王褒《洞簫賦》:“原夫簫幹之所生兮,於江南之~~。”③墳墓,墟墓。陸遊《嘆老》:“朋儕什九墮~~,自笑身如脫網魚。”墟:
①大土山。柳宗元《觀八駿圖說》:“古之書記周穆王馳八駿升昆侖之墟者。”②故城;廢址。賈思勰《齊民要術·種麻》:“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③使成廢墟。《荀子·解蔽》:“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墟宗廟之國也。”④墳墓。《禮記·檀弓下》:“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⑤方言。同“圩”。集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九》:“逾其坳,有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