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道武帝拓跋珪
释义

道武帝拓跋珪

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字涉圭,是北魏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称为魏道武帝。

少年艰辛 复兴故国

据说,拓跋珪出生时,体重就比平常的婴儿重一倍,长的宽额大耳,聪颖可爱,很早就会讲话,因而甚得祖父代王什翼犍的喜爱,但不幸的是在他6岁时,什翼犍即因部落内乱被害身亡,代也被分为二部,由刘库仁和利卫辰分别统领。拓跋珪与母亲归属于刘库仁部。这时的拓跋珪,虽年龄尚小,又寄人篱下,但已显露出卓然不群的风姿。刘库仁常对他的几个儿子讲:“这个孩子志趣不凡,将来必能恢复兴隆祖业,你们一定要对他善加礼待。”可惜好景不长,老天也似乎有意要磨难年少的拓跋珪。拓跋珪母子在库仁部安居几年后,刘库仁就被燕将慕容文等杀害了。刘库仁的儿子刘显自立为主,并密谋杀害拓跋珪。幸而事前拓跋珪已得密报,便与母亲贺氏商定计谋,夜备筵宴,请刘显入饮,将刘显灌得酩酊大醉。拓跋珪趁机与几个旧臣轻骑逃至贺兰部,投奔舅舅贺纳,贺纳见拓跋珪少年老成,智识不凡,又惊又喜,对他大力扶持,希望他能再兴家国,光复故土。

拓跋珪在贺兰部励精图治,深得众心,使得远近趋附。诸部大人共同请求贺讷,愿意推举拓跋珪为主。贺讷自然赞成,便于太元十一年 (386)正月在牛川 (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 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珪登位之后,任长孙嵩为南部大人,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分统部众。又命汉人张衮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长孙嵩的弟弟长孙道生等侍从左右,作为智囊参谋。于是,灭亡十余年的代国,在拓跋珪的领导下又得以重兴。拓跋珪嫌牛川地处偏远,难以有大作为,即位不久,就将都城迁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占有了河套以东的广大草原地区。同年四月,改代为魏,自称为魏王。此时的拓跋珪年仅16岁。新兴的北魏政权,四周强邻虎伺,南边有独孤部,北边有贺兰部,东边有库莫奚部,西边河套一带有铁弗部,阴山以北有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和以西还有慕容垂的后燕和慕容永的西燕。拓跋珪利用后燕和西燕的矛盾,与后燕结好,牵制西燕的侵犯;其后又与西燕联盟,遏制了后燕的扩张,从而保持了南部的安全。与此同时,他专心致力于内部的经营。当时魏国初建,内部很不稳定,参加部落联盟的各个部落处于或即或离的状态,不少酋帅时叛时降。年轻的拓跋珪对此采取了宽宏大量的态度。他对身边的人说:“现在是魏国草创时期,人心不可能马上求得一致,这些反复无常的酋帅大多目光短浅,我们对这些人要尽量容忍,以使内部安定下来。”但是,拓跋珪虽然采取了容让态度,内乱,还是在他登位后不久便发生了。当时,拓跋珪的叔父,什翼犍的小儿子窟咄为了争位,与刘显部勾结,企图取拓跋珪而代之。引起诸部大骚动。拓跋珪因恐内难未绝,暗算难防,不得已再逾阴山,往依贺兰部,又派人向燕求援。拓跋珪与拓跋窟咄分别是在后燕和西燕的支持下进入河套以东草原地区的。这一地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是战马的主要供应地。因此,为了自身的利益,燕主慕容垂马上派儿子慕容驎率兵救援。但在拓跋珪向后燕求援的同时,窟咄也已联络了贺兰部帅贺染干夹击拓跋珪。这时拓跋部前有窟咄,后有染干,两面受敌; 形势十分危急,部众也都惊恐万分,没有斗志,连北部大人叔孙普洛都逃往铁弗部避难去了。年轻的拓跋珪临危不乱,为了摆脱腹背受敌的险境,避开染干,急行军数百里,到达桑干河支流洋河上游地区,等待有利时机。一面又派人与慕容驎取得联系,相约夹击窟咄。太元十一年 (386) 十月,拓跋珪与慕容驎两军会合,在高柳 (今山西阳高县西北) 大败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败将西逃,依附于匈奴铁弗部,后来被铁弗部杀死。

高柳战役的胜利使拓跋族转危为安,拓跋部落联盟得到巩固的发展,王权也得到强化。第二年,拓跋珪又乘胜出击,打败了占据马邑 (今山西朔县西北) 的独孤部刘库仁之子刘显和刘卫辰两个部落。占领了从五原到稒阳塞一带 (黄河河套) 的产粮地区。太元十五年 (390),征服了占据阴山北麓的贺兰部。太元十六年 (391),又征服了占据河套以西的匈奴铁弗部。这样,在五年之间,拓跋珪消灭了蒙古南部和山西北部草原上几支最强的对手,势力日盛。随后,拓跋珪又兼并库莫奚、高车、纥突邻等弱小部落,不仅得到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俘虏了大批人口和数以十万、百万计的马、牛、羊等牲畜,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实力。雄长朔方,成为北方草原上最强大的力量。

拓跋珪在塞上的节节胜利,是与后燕的军事支持分不开的,而换取后燕支持的代价便是不断地向后燕进贡良马。但随着北魏力量的逐渐加强和后燕对马匹贪得无厌的索取,魏、燕之间也出现了矛盾。年轻的拓跋珪雄才大略,野心勃勃,本来就不甘心永远附于后燕。早在燕、魏联军打败窟咄后,燕主慕容垂封拓跋珪为西单于,兼上谷王。拓跋珪就托词自己年少才庸,不堪为王。将燕诏退还。其实他是另有大志。到太元十五年(390),其势力渐渐强盛后,就密谋图燕,特遣太原公拓跋仪,假借聘问之名,到燕都中窥探虚实。但因为当时时机尚未成熟,便仍旧与后燕虚于敷衍。到太元十六年(391)七月,拓跋珪派他的弟弟拓跋觚出使后燕,竟被慕容垂扣留,做为人质,要挟拓跋珪进贡更多的良马。这时,拓跋珪已羽翼丰满,决心摆脱后燕的控制,便断然拒绝了后燕的无理要求。燕、魏自此以后失好绝交。

又过了三年,到太元十九年(394)六月,慕容垂出兵灭了西燕,占有了今山西中部与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华北地区能与后燕争强斗胜的就只剩下了北魏了。被对西燕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后燕统治者,满以为可以同样一举而消灭北魏。于是,便在太元二十年(395)七月,由太子慕容宝统帅精骑八万,直趋河套,进攻北魏。这时的拓跋部还过着游牧生活,听到慕容宝来攻,拓跋珪就徙部落畜产远避到河南 (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慕容宝军至五原,却找不到拓跋珪军队的主力。这时传来慕容垂病死的谣言,后燕军心动荡。慕容宝急于回去继承帝位,于是下令撤兵。拓跋珪率精骑渡河急追,至参合陂,连夜包围了燕军的营寨。燕军事前毫无准备,又急于东归,士无斗志。在拓跋珪大军的突然袭击下,全军覆没,除慕容宝单骑逃脱外,燕军的四、五万人,几乎全部束手就擒,粮货兵械也全部落入拓跋珪的手中。拓跋珪下令将被俘的几万燕军全部就地坑杀。这一仗的结果,改变了北魏和后燕的力量对比。太元二十一年 (396),慕容垂又亲率大军前来报仇,直扑云中,拓跋珪依然下令避其锋头,率众北退阴山,保存实力。慕容垂虽然一度攻下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却始终未能找到与拓跋珪决战的机会,最后因病重不得不引兵而还,后死于途中。从此,后燕在军事方面的颓势,再也未能挽回。在与后燕的几次交锋中,拓跋珪始而退避敌锋,诱敌深入;继而出敌不意,千里奇袭,把握时机,以少击多,化劣势为优势,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这时的拓跋珪,年方25岁。在慕容垂死后不久,拓跋珪遂挟其优越的骑兵,长驱进入中原。

太元二十一年 (396) 七月,拓跋珪在盛乐称帝,改元 “皇始”。八月,又乘慕容垂新死,后燕内部混乱的机会,亲率大军四十余万进攻后燕。魏军旌旗络绎不绝,长达两千余里。九月,魏军攻下后燕并州 (今山西太原西南),十月,拓跋珪率军出井陉关(今河北井陉县附近),北魏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后燕守宰或弃城逃跑,或望风而降。只有邺与信都及燕都中山三城闭城固守。拓跋珪亲自督兵围攻中山,数日不下。拓跋珪自思急攻则伤士卒,缓攻则费粮糈,于是便派兵先平信都、邺城,然后还取中山。慕容宝仍凭城固守,双方在中山城僵持了近一年,到晋安帝隆安元年 (397)九月,中山城中粮已将尽,拓跋珪又令抚军大将军拓跋遵袭取中山周围,割取禾稻,中山饥荒更甚。这时,后燕王室又发生了内乱,拓跋珪认为有机可乘,决定倾全力攻城。这一日恰巧是甲子日,太史令晁崇进谏说:“今日攻城恐怕太不吉利,当年商纣王正是在甲子日败亡的,兵家都忌这一天出兵。”拓跋珪听后哈哈大笑道: “商纣王在甲子之日败亡,周武王难道不正是在甲子日兴起的吗?灭燕之日,也正在此日!”坚持攻城。很快,中山城破陷落,后燕灭亡。

拓跋珪平中山之后,又分兵略地,将黄河中下游的后燕故地全部占领。慕容族的残余势力远避其锋,一支由慕容宝率领,退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建立了北燕政权,另一支以慕容德为首在滑台(今河南滑县附近),建立了南燕政权。这样,拓跋珪自公元386年即代王位,到公元379年平中山灭后燕,在短短的十年中,将北魏发展成为北方一个最强大的政权,为北方最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迁都平城 倾心汉化

从拓跋部迁到匈奴旧地,到拓跋珪时,已经快三百年了。原来只知道逐水草,过游牧生活的鲜卑人,在什翼犍时已开始有了农业,向封建社会迈进。拓跋珪时他们迅速地摆脱了落后的部落体制的羁绊,向着文明的封建社会飞跃。而在新占领的中原地区,居住着已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悠久的封建文化的汉族人民,他们对落后于他们的拓跋部族统治者怀有强烈的反抗情绪。拓跋珪虽凭金戈铁马的武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但却面临着如何统治两个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层次的民族的新问题。

在拓跋珪围攻中山之时,其后方起了叛乱。先是他的堂兄拓跋顺在云中阴谋起兵,夺取政权; 接着贺兰部留在阴馆的贵族也乘机聚众发难。这些叛乱虽然都很快被平息下去了,但也使拔跋珪有了后顾之忧,因而在攻占中山之后,拓跋珪便很快返回盛乐,以安定民心。但在他返回盛乐时,后燕故地的人民又相继揭竿而起,起义此起彼伏,使留守中山等地的魏军顾此失彼,颇有力不从心之感。这时拓跋珪就深感仅凭武力是难以维持和稳固其统治的,而盛乐地处塞北,甚为不便。为了便于控制,拓跋珪这时已下决心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附近)。他在北返盛乐,安抚故民时,就将四十六万后燕遗民强行迁到山西北部,将他们安顿在平城附近,按照人口分配给耕牛及土地,强迫他们从事农业劳动。在他们的辛勒耕作下,平城周围已出现了大片富饶的农田。天兴元年 (398)十二月,拓跋珪在做好了各项准备后,迁都平城,即皇帝位。他采纳汉族士人崔宏的建议,说黄帝最小的儿子昌意受封于北土,是拓跋部的祖先,因而他自称为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十分向往汉族的文明,因而他在建设平城时,仿照长安、洛阳、邺城等中原各大名城设计蓝图。他多次召见负责监造的大臣,亲自询问营建的各个具体项目。最后建成的平城,动用了数百万根木料,有十二座城门,在城内及近郊,有宽敞的宫殿、幽静的鱼池和美丽的亭台,都被冠以富丽堂皇的名称,如紫极殿、云母堂、金华室等等。天赐三年 (406),拓跋珪又征发了平城周围五百里内青壮年男子,在平城以南营建灅南宫和新平城。新修的灅南宫门阙高达十余丈。新平城外城四周二十里,城内有广阔的苑囿和池塘。拓跋珪大规模建设平城的主要目的虽是显示皇尊和享乐,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平城地区的经济和技术的开发,扩大了汉族文明的影响。

拓跋珪复国之时,进入中原的各族都已走上封建化和汉化的道路。拓跋部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追随中原各族,向汉族学习。有过灭国之苦的拓跋珪是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的。于是,他建立魏国后,便采取了许多措施,促使拓跋部的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化过渡。首先,他发展农业,重视屯田。登国元年 (386),拓跋珪就在盛乐一带 “息众课农”,注意发展农业,并把这些经验推广到河套以北。登国九年 (394) 三月,又命拓跋仪在五原至稠阳一带的河套平原开始屯田。拓跋珪对屯田控制的很严,特设督屯官。督屯官和屯田民都无土地所有权。屯田上的收益除一部分归国家外,其余按一定比例分给屯田民。由于屯田的百姓并非全是无偿劳动,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所以这一措施很得民心,因而收获量也很大。为促使拓跋部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拓跋珪加速汉化的第二个有力措施就是“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从登国元年 (386) 到天兴元年 (398),拓跋珪多次下令,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组织,使各部牧民与原来的大人脱离关系,并把他们 (牧民和大人) 转移到一定的地区,重新按居住地组织编制,由北魏政府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从事农耕或定居放牧,变成国家的地缘关系的编户齐民。这样,拓跋部的成员,除极小部分作为皇帝的亲近侍从而上升为官僚贵族外,绝大部分就随着分土定居而成为负担赋税和兵役的农民。所以,拓跋珪在实行“分土定居”的政策以后,拓跋部的封建化程度也就日益加深了。拓跋珪的第三个措施就是计口受田,发展生产。北魏初期,由于军事上的巨大胜利,因而俘获了大量的人口。拓跋珪在把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带走后,除了一小部分战俘作为国君的战利品赏赐给贵族、大臣和将领,使他们沦为奴隶以及牧子、隶户、杂户外,其余的大多数人则是被作为 “新民”随拓跋珪内徙。拓跋珪发给这些 “新民”耕牛和农器,按照人口授给他们田亩,让他们在划定的范围内耕种田地,并设置专门的部帅对他们进行管辖。这样,随着拓跋珪汉化措施的逐步施行,北魏统治区内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巩固了北魏政权的基础,加强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并为拓跋部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跋珪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和他的前辈一样,为了统治汉族民众,从汉族士大夫那里寻找支持,大量吸收汉族士大夫参加到北魏中央及各极地方行政机构中。早在平中山之前,汉族士大夫张衮、许谦就成为拓跋珪的重要谋士,张衮被安排在左长史的显赫地位,拓跋珪对他言听计从。张衮自己也常以乐毅、荀攸自比,希望自己能象他们辅佐燕昭王和曹操那样,帮助拓跋珪成就大业。拓跋珪参合陂之役就是听从了他的计策。拓跋珪在灭燕之后,又特意派骑兵将逃走的汉族名士崔宏追回,厚加礼待,拜为黄门侍郎。后又任为尚书,让他也张衮共执朝政。拓跋珪不仅信用汉族士大夫,而且自己也悉心学习汉族文化。他让崔宏为他讲解《汉书》,介绍前代明君贤臣的事迹和历代王朝废兴的过程,以吸取前代帝王的经验教训。他又问教授 “五经” 的博士李先: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可以增长见识和智慧?”李先回答说: “书籍最好。”拓跋珪就立即下令各地搜罗书籍,送往平城,供他和其他拓跋贵族学习。另一个博士公孙表,把韩非的着作介绍给他,告诉他怎样做一个专制皇帝,他也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就这样,拓跋珪在用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又依靠汉族士大夫的帮助,仿照汉族制度,初步建立了一套既与中原地区相适应,又与拓跋族自身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统治体制。在他统治的十几年中,拓跋珪倾其文韬武略,为北魏在北方的统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无端猜忌 祸起萧墙

拓跋珪虽然无论文治武功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开国之主,但到了后半生,由于事业的成功和年龄的老化,开始盲目自信,刚愎自用。再加上长期处身于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使他的性格变得十分猜忌和多疑。他常常担心别人觊觎他的皇位。在天兴三年(400),他下了两道诏书,一道说: “人们认为汉高祖以平民而有天下,这是不对的。汉高祖做皇帝,是由于天命,没有天命,谁妄图非分,谁就要遭殃的。”另一道诏书则反复说明: 名利和爵位是末,道义才是根本,本末是不可以倒置的。诫谕群臣要讲道义,不要贪名争位。拓跋珪把天命和道义的神学教条做为精神药石。但这副药石也并不能使他得到完全安宁。他不断猜疑臣下对他不忠,担心他们谋图不轨。那些功高名重的大臣、将帅和拓跋王族更成了他的猜忌对象。一旦被怀疑,轻则流放,重则便有杀头之祸。拓跋珪有一位堂兄拓跋仪,本是北魏最着名的将领,在参合陂之役和灭燕战争中功盖诸将。灭燕后,他先被任命为中山行台尚书,不久又回平城担任丞相,成为拓跋珪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在拓跋贵族还是在汉族大臣中,他都享有崇高的威信。因而,日益为拓跋珪所猜忌。天赐六年(409)掌占卜的官员对拓跋珪说:“今年天文有异常的变化,可能会有大臣叛乱。”拓跋珪对周围大臣更加疑虑,一时间弄得朝廷人心惶惶,大将重臣均有朝不保夕之感。拓跋仪担心祸将及己,惶恐不安,于是单骑出逃,但最后还是被拓跋珪派人追获赐死。还是在早期窟咄与拓跋珪争夺王位时,高邑公莫题曾用箭射信给窟咄说: “拓跋珪还是个三岁牛犊,岂能任重载之车!”表示愿意支持窟咄。这封信被拓跋珪截获,对此拓跋珪一直怀恨在心。天赐五年(408),有人告发莫题住宅豪华,为人骄傲,蔑视皇上,拓跋珪就借这一缘故派人将当年用过的箭给莫题送去,并责问他道:“你看我这个三岁牛犊现在到底如何呢?”莫题父子自知活不成了,相对而泣,不久便被处斩了。越到后来,拓跋珪的疑心就越重,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大臣处死。北部大人贺狄干被后秦囚禁于长安多年,回到平城后,拓跋珪见他穿的是秦人的衣服,说话带有秦人的口音,便认为他仰慕后秦,将贺狄干连同他的弟弟一起杀了。大臣司空庚岳被人告发衣服华丽,行为举止仿效帝王,也马上就被拓跋珪处斩。在朝廷议事时,拓跋珪也动辄杀人。他忽然想起某位大臣往日的过失,就将其推出处死,甚至见人脸色失常,气息不顺; 或听人言辞逆耳,声音高昂,便认为是心怀恶意,下令当场处死,并将死者全部陈列在天安殿前,因而朝廷上下,人不自保,大臣百官均自虑祸患,不理政事,弄得里巷之间,盗贼公行。

拓跋珪到了晚年,时常服用寒食散,期望能长寿成仙。而实际上这种寒食散是用朱砂、石英等矿物质制成的一种有毒方药。在药性发作时,他的性情更加狂躁,喜怒无常,往往几日不吃饭,几夜不睡觉,独自对着墙壁自言自语,甚至达到精神分裂的程度。这时候,他的行为便陷入了怀疑狂和杀人狂。常常亲自动手,将人毒打致死。他好乘人力辇车,乘车时手执宝剑,从后敲击拉车人的头部,死一个换一个,有时每天死者有几十人。他越是杀人,就越担心别人谋害他,因此经常变换他的寝室,连他的大臣亲信都不知他住在什么地方,只有他的宠姬万人知道他的住处。谁知万人偏偏又和他的二儿子拓跋绍私通。拓跋绍生性凶狠残暴,是贺太后的妹妹贺夫人的儿子。天赐六年(409)十月,贺夫人失宠被囚禁时托人密告拓跋绍,让他设法营救她。当天夜晚,拓跋绍以万人为内应,寻到拓跋珪的住处,将拓跋珪刺死。这时拓跋珪才39岁。永兴二年(410)九月,谥为宣武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烈祖。泰常五年 (420),改谥为道武皇帝。至太和十五年 (491),又改庙号为太祖。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