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送元二使安西 |
释义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朋友出使边疆地区去的诗。这位姓元的朋友名字不详,其行第(同一曾祖所出的兄弟或姊妹之排行)为二,故以“元二”称之,在唐代这样称谓显得亲切。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唐代习俗,亲友离别,送行者往往陪送一天路程,于客舍小住,次日清晨才正式饯别唐代长安送别,往西去的,多在渭城进行。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对岸,相距恰好一天路程(李商隐:“送到咸阳见夕阳”)。看来诗人王维是头一天从长安送元二到渭城,次日在客舍饯别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展现了送别的时地环境。渭城客舍,这是较大的一处送别场所。柳色青青,使人联想到自汉以来的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所以诗一开始就把送别气氛渲染得浓浓的。然而这个送别的场景,又并不那么愁惨,相反地,风光明媚,境界开朗,使人精神爽快。“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在平日,通往西域的大道车马交驰,熙来攘往,不免尘土飞扬,令人犯愁。而在一场“朝雨”后,路尘不起,天宇澄清,空气分外新鲜,柳色苍翠欲滴,令人感觉十分舒适。朝雨转晴,正宜于行路。这一切都冲淡了别离的愁情。虽然是依依惜别,却不形于感伤低沉,这积极乐观的情调,与“朝雨”这一偶然因素相关;而与当时的时代精神,也有深刻的联系。读者只要联系前王勃“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昌龄“青山一带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类诗句,便可以感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展开描写送别的场面,而只撷取饯宴即将结束,诗人对行者的劝酒之辞写来,意味极为深长。它不仅含有“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沈约《别范安成》)那样的感慨,而且还展现出一个富于人情味的饯别场面。“劝君更尽”云云,可见酒过数巡,彼此已经不胜酒力。而殷勤的诗人还要敬对方最后一尊酒,而通常情况下对方不免称醉,饯宴上会出现辞请再三的场面。于是敬酒者不得不寻找一个劝酒的借口,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使对方不得不乐意饮下这杯酒。今人所谓“友情深,一口扪;友情浅,舔一舔。”而“西出阳关无故人”,正是这样一个叫人推诿不得的理由。阳关地处河西走廊的尽头,与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对,是出使西域者必经之地,而当时属于边远穷荒之地。王维自己就形容过:“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送刘司直赴安西》),元二可能是初出塞外,当然不可能有亲友在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话虽朴素,但它从行者角度着想由送者口中道来,盛情真挚深厚。仿佛行者喝下这杯酒,就能带走友人的深情厚意,以为异时异地的慰安。今人于席间劝酒,感情难却,往往类此,故诗中场面,千古如新。中唐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就是借王维诗句抒写眼前类似的送别劝酒的情景。 由于这首诗成功的表现了一种真挚深厚的友情,所以从产生之日开始,它就成了流行的送别歌曲。在后代,“渭城曲”、“阳关曲”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刘禹锡《赠歌者何戡》:“故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明代郑之升《留别》:“无人为唱阳关曲,唯有青山送我行”等名句中提到的“渭城(曲”)、“阳关曲”,便是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人对作为歌曲的那两个名称,远比对原诗题目为熟悉。这一事实本身也耐人寻味,它说明了王维此诗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靠入乐演唱而深入人心的。原诗本身就极富音乐美,“城”、“轻”、“尘”、“青”、“青”、“新”、“君”、“尽”、“人”等九字构成的一串儿迭韵,如环佩相扣,声音轻柔明快,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演唱起来也就特别发调,悦耳动听。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