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释义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整个一生都是在国家危亡的动乱生活中度过的。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即遭遇了亡国的大难,中原沦于金人之手,辛弃疾的家乡被占领,南宋朝廷偏安东南,对金妥协,换取苟安图存。在沦陷区长大的辛弃疾,不甘于金人的统治,二十一岁那年组织过一支反金的义军,与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联合,准备投归南宋,由于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等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当时曾亲自领五十名骑兵袭入金营,捉回降金的叛贼,解押到朝廷,斩首示众;辛弃疾的勇敢行为受到时人的钦佩。他这时留在了南宋,做了江阴(今江苏江阴)佥判。辛弃疾在南宋最初几年,官职不高,但他很关心收复中原问题,不断上书陈述有关谋策,但根本不被采取,从此他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和壮志沉埋的痛苦,登建康赏心亭写《水龙吟》就是他的心情抒发。后来由于他的见识逐渐被朝廷所了解,曾派给他滁州太守等职,又在许多地方任安抚使,在任期间他做过不少好事。辛弃疾的抗金复国的主张,在南宋当时从总的方面来说是被压抑的,他四十二岁那年,被弹劾落职,此后长期过着退隐的生活。辛弃疾在退归上饶带湖以后,壮志难酬的愤慨,国土分裂的悲痛,仍时常泛于心底,这在他的词中都有反映。辛弃疾写词流传至今者有六百二十多首,在词人中,不论质与量,他都被认为是首位作家。他的词以豪放的风格为主,壮怀激烈,感慨深沉,想象新奇,语言形象。他承续了苏轼的豪壮的词风,但他开拓了自己独有的境界,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度。

辛弃疾从北方南渡以后,虽有雄才大略,但却未被重用,他先任江阴佥判,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又任建康通判(州府行政长官助理),都是低级文官,这对于他这位“壮岁旌旗拥万夫”的非凡人物,和抱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怀来到江南的爱国志士,并不是期望中的事业。正是带着这种心情,他登上赏心亭,极目远望,入目的秋天景色,勾引起心头的愁苦,深痛自己报国无门,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和知音难遇的深沉感叹。他用形象表明,自己并不是一般地怀念家乡,更不是为了谋求身家利益,忧愁的是空看国势飘零,而自己却又年华虚度。充满全篇的爱国者的悲愤情意,在表现上曲折纡回,激动人心。

这首词一开始就描绘了楚天的广阔秋景。此日天高气清,天无尽头,水随天去,水也无尽头,秋与水天一色,秋也无边无际了。随着这天宇的广阔,人的愁情也放大了许多,好象与天、水、秋凝在了一起,也无边无际了。起句的破空而来,使此词境界广阔,给志士怀才不遇以巨大的环境包容,使爱国英雄的报国无门的苦闷得以充分展开。

诗人望山则情满于山,在广阔的秋空里遥望远山,山挡住了视线,也阻遏了愁情,这时作者把广布天下的愁情,与远山又结合在一起。因为水流远去,愁情被延长了,却并没有被流尽,而青山入目,却“献愁供恨”,这时愁情又加重了许多。人怀愁恨,又增愁恨,则使人不能自持了。何况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光色、鸣声,都在激发南来的游子,深感前程暗淡,孤立无望,因而表情寄恨的动作也达于极致: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无用武之地,愁情无倾泄之所,才空看吴钩,愁拍栏干。非沉恨填胸,难作如此深沉慷慨之语。有人说王粲登楼之赋无此慷慨,并非是过誉之辞。

词的下片连用了三个典故,说自己不想学为吃莼菜、鲈鱼而辞官归家的张翰,也不想效法许汜去“求田问舍”,而想要以北征金城的桓温为榜样,能实现带兵北伐的志愿。可是怎样实现这样的志愿呢?只能虚度流年,忧愁风雨, “无人会登临意”,更找不到同情人!悲壮情怀,达于极点。上下两片的结尾互相照应,越到后来,越发激昂,显示了裂竹绝弦的风格色调。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