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书一以混,幽远靡不怀。”诗句出处:《卧病闻常山旋师,策勋宥过,王泽大》;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
寂寂重寂寂,病夫卧秋斋。夜蛩思幽壁,槁叶鸣空阶。
南国异气候,火旻尚昏霾。瘴烟跕飞羽,沴气伤百骸。
昨闻凯歌旋,饮至酒如淮。无战陋丹水,垂仁轻槁街。
清庙既策勋,圆丘俟燔柴。车书一以混,幽远靡不怀。
逐客憔悴久,故乡云雨乖。禽鱼各有化,予欲问齐谐。
《卧病闻常山旋师,策勋宥过,王泽大》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注释】:
车:
①车子。《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②特指兵车。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③指用轮子转动的工具。《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则用水车。”④用水车戽(hù)水。范成大《围田叹四绝》之二:“六七月间天不雨,若为车水到山边。”⑤牙床骨。《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面颊。)⑥量词。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重千余斤。”书:
①书写;用文字记录。《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隐公七年》:“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②书法。《新唐书·三宗诸子传》:“(李)范好学,工书。”③书法的字体。《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④指文字。《南史·陈伯之传》:“伯之不识书。”⑤书籍。《论语· 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⑥特指古代典籍《尚书》,为五经之一,内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诰。《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⑦书信。《左传· 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⑧公文;文书。《汉书·刑法志》:“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征:征引。书:指刑法。)古乐府《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⑨指帝王的诏书。《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下宽大之书曰……”⑩臣下的奏章。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阙:缺点。)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以:
①任用;使用。《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缘故;原因。《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认为。《战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④介词。1. 表示使用的对象。用;拿。《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与;同。《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三揖。”3. 表示动作的原因。因;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4.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凭借……身份;按照。《论语·学而》:“使民以时。”(使:役使。)5.表示动作的时间。在;于。《吕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动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⑤连词。1.表示并列、相承等关系。相当于“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城高以厚,地广以深。”《国语·晋语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聪明。)2.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战国策·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假道:借路。)⑥助词。用在往、来、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前,表示对方位、时间、数量的限制。《吕氏春秋 · 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三官:指农工商三种职业。)⑦通“已”。1.已经。《三国志·魏志·杜袭传》:“吾计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无以,则王乎?”混:
(一)①水势盛大。《说文》:“混,丰流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汩(gǔ)乎混流,顺阿而下。”(汩:水流急促。阿:大丘陵。)②浑;浑浊。《老子》第十五章:“混兮其若浊。”孙樵《书褒城驿壁》:“视其沼,则浅混而污。”③混合;混同;混杂。《老子》第十四章:“混而为一。”《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恶混。”④混同;合为一体。《老子》第十四章:“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混然]混不可分。叶适《安集两淮省状》:“千里之州,百里之邑,混然一区,烟火相望。”(省:中书省。) (二)hún ①糊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②同“浑”。浑浊。幽:
(一)①昏暗;深暗。《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迁:迁移。乔:高。)②隐晦;深奥。《荀子·正论》:“上周密,则下疑玄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研求幽邃。”(邃:精深。)③深沉;沉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④隐藏的;不公开的。曾觌《海野词·信传玉女》:“幽期密约,暗想浅颦轻笑,良时莫负,玉山倾倒。”(玉山:喻品德容仪。)⑤囚拘;监禁。司马迁《报任安书》:“身幽囹圄之中。”⑥幽雅;幽静。王羲之《兰亭集序》:“是足以畅叙幽情。”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⑦旧指阴间。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些:语气词。)⑧古州名。在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一带。[幽默]幽静无声。《楚辞·九章·怀沙》:“眴(shùn)兮杳杳,孔静幽默。”(眴:同“瞬”。目转动。孔:甚。) (二)yǒu黑色。《诗经·小雅·隰桑》:“其叶有幽。”靡:
(一)①奢侈;浪费。《墨子·节葬》:“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辍:停止。)②消灭。《荀子·大略》:“害靡国家。”③损坏;磨损。《国语·越语下》:“靡王躬身。”④分;散。《周易·中孚》:“吾与尔靡之。” (二)mǐ ①倒伏;倒下。《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无;没有。《诗经·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曰不思。”③细腻;细密。枚乘《七发》:“肤色靡曼。”(曼:滑润而有光泽。)④华丽;美丽。《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 (三)mó 通“摩”。磨擦;接触。《庄子·马蹄》:“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dì)。”(踶:踢。)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怀:
①胸前;胸怀。《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曹植《七哀诗》:“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②抱或揣在胸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③怀孕。左延年《苦哉篇》:“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④包藏;隐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自由:由自己。)《战国策·魏策四》:“怀怒未发。”⑤思念。《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寘:放置。周行:大路。)⑥心意;心情。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确实。)⑦安抚。《淮南子·泰族》:“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左传·僖公七年》:“怀远以德。”⑧归向;归附。《旧唐书·贾敦颐传》:“政化清静,老幼怀之。”⑨赐予;赠送。《诗经·桧风·匪风》:“谁将西归,怀之好音。”(好音: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