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路翎 洼地上的 “战役”
释义

路翎 洼地上的 “战役”

作者简介 路翎原名徐嗣兴,1922年1月23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两岁丧父,后随母亲和继父生活。在南京城北莲花桥小学毕业后,升江宁中学读初中到抗战开始。抗战初逃难经武汉,报名流亡学生登记,流亡到四川。在四川合川县国立二中读高中,同时为合川民办《大声日报》编《哨兵》文艺副刊,也给《大公报》等报刊投稿。后因和思想反动的校方冲突遭开除。
1939年写作小说《“要塞”退出以后》,1940年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遭二中开除后失业一段时间,到三民主义青年团宣传队当队员,又因“思想左倾”被迫脱离,经胡风介绍,到陶行知的育才学校为文艺组艺友。
1940年到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做职员,住在煤矿,接触矿工生活,写了反映他们生活的小说《青春的祝福》、《饥饿的郭素娥》。1942年到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当助理员。在那里写了《蜗牛在荆棘上》并开始写作长篇《财主底儿女们》。抗战胜利后回南京,写了剧本《云雀》、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等大量作品,同时协助欧阳庄编《蚂蚁小集》。1948年曾在中央大学任讲师半年,教小说写作。
解放后到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工作,1950年调至北京青年剧院,写剧本《迎着明天》等。1952年至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写了《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名篇。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迫离开文坛,中断了创作,生活苦不堪言,并长期惨遭监禁。1978年后冤案得到平反,他回到中国戏剧家协会,又写作了《钢琴学生》等作品。
内容概要 在朝鲜战场春季的紧张的备战工作里,侦察排的人们有一项特别任务:深夜去二线上侦察自己人,试试他们的警惕性,以巩固阵地。侦察英雄王顺是一等功臣,他侦察到新兵王应洪的守备地。王应洪才19岁,这是他第二次执行战士的职务,所以经验很不足,加上他又很激动,急切地想打仗,看到眼前的麦田又想起家乡。王应洪被“摸了哨”,但王顺发现他很英勇、对敌人有着很深而无畏的仇恨,很喜欢他。团首长听说王应洪被摸哨后仍能拚死搏斗,愣是缴了王顺的枪,押回连部,也很赏识他,不久,将王应洪调到侦察排,分配到王顺任班长的二班。
侦察排投入了紧张的练兵过程,王顺手把手耐心地教王应洪各种各样侦察、作战技术;王应洪以班长为榜样刻苦努力地勤学苦练,两人感情非常好。王应洪渴望执行任务的日子快点到来,可就在这时,他们的生活里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王顺这个班住在一个朝鲜村落的金大娘家,大娘62岁了,儿子是人民军战士,家里只有一个19岁的叫金圣姬的女儿。母女俩总是帮助王顺他们干这干那。金圣姬是农村剧团的演员,歌舞都很好,很快就和侦察员们非常熟识了,整日欢声笑语,但是近来姑娘的神气里有了一些特别的东西,变得少言寡语起来。
敏感的王顺不久便觉察出她的这种变化是因为王应洪。初来时,她最爱跟王应洪说笑,逗弄他朝鲜话说得不准。渐渐地,她不再这样随便,而是一见到王应洪就显得非常激动,和他没说上几句话就会脸红起来,可是王应洪全然没有察觉,他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练兵工作和未来的战斗任务中。使得姑娘对王应洪产生感情的重要原因也正在于王应洪的这种热诚。他帮大娘家担水、劈柴、扫地、干的活儿最多。
又过了些天,圣姬和大娘都开始侧面打听王应洪的家庭情况,越了解得多就越喜欢他。对母女二人动人、热切的感情王顺非常担忧,也很苦恼。一方面,他认识到在军队的严格纪律和严酷的战争任务面前,不应有任何超越;另一方面,他想起自己的家庭和那显得很遥远的和平生活,觉得很能理解圣姬的感情,经过一番考虑,他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并按指示找王应洪谈话。
王顺非常直率地把问题点破,王应洪惊讶之后一口保证对圣姬没有半点意思。从此以后,王应洪仍然帮助大娘家担水劈柴,但总是设法躲开圣姬,即使见了面也非常冷淡。这对姑娘是个不小的打击,她不再走近他,不再和他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他。王应洪被这种情形弄得很慌乱,心里开始出现以前不曾有过的甜蜜惊慌的感情。对这他有很高的警惕性,所以态度更生硬了。
一天晚上,王应洪突然在自己已被洗得干干净净的军服口袋里发现了一双缝得极细致的袜套。他毫不犹豫地上交给班长。王顺按照纪律让王应洪还回去。还袜套时,王应洪的态度很生硬,王顺赶紧上前打圆场,但是姑娘一句话也没说,低下头去继续吃饭。
以后一切都很平静。侦察排要上阵地了,村中姑娘们为战士做了次演出,金圣姬扮演一位人民军之妻,唱了几支歌,王顺也在朝鲜姑娘们的起哄下唱了一支。送行时,金圣姬冷淡而严肃地跟在母亲身后,而王应洪大步地走向他还未经历过也还不懂得的战争。
阵地上,王应洪再次在衣服中发现了那双袜套,还增加了一块绣花手帕,上面绣着他的名字。他心里顿生惊慌与甜蜜之感,第一个念头是汇报给班长,但转念一想,班长很忙,部队马上要出发,等完成任务再说! 于是仔细折叠起来放在胸口。
任务非常艰巨,上级指挥机关急需一名俘虏,侦察排全体都严肃起来,王顺严厉地、惊心动魄地喊了立正的口令,认真说来,这声口令才是王应洪军事生活的第一课。特别因为怀里揣着那条绣花手帕,这也才是他明朗的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他现在要代表母亲,也代表那个姑娘,更为了祖国、为世界和平而战。
经过紧张的战斗,抓到了俘虏,王顺命令王应洪随他留下引开敌人火力,其余人押俘虏回去。王顺这样安排也许是赞美这新战士在刚才的潜伏中的沉着和活捉敌人时的勇敢; 也许是想到了那件使他不安的爱情;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确实的:战场上人们总是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最心爱的人。
他们在一片洼地上假装带来了大部队,高喊“一班往左、二班往右”等等,吸引来敌人强大的火力,战友们安全撤退了。殊不知这场“战役”只有两个人参加。撤退时,他们发现各自都负了伤,王应洪右腿已不听使唤了。左臂受伤的王顺固执地背起王应洪就走。王应洪不断要求王顺走,自己掩护。两人艰难地在栗树林里爬行着。王应洪将手帕和袜套的事向班长汇报了,班长让他自己留起来。敌人发现了他们,短兵相接中王应洪英勇地打完子弹,抱着一颗手雷投到敌人群中,壮烈牺牲。大战胜利了。金圣姬兴奋地跑来,但是王顺交给了她那块染满鲜血的手帕,还有一张王应洪的照片。金圣姬无限痛苦之后紧紧地握住王顺的手,她的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王顺觉得自己不再需要说什么了。
作品鉴赏 在表现发生于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生活的短篇小说作家中,路翎是最突出的,除了这篇《洼地上的“战役”》以外,他写的关于这一题材的短篇还有《战士的心》、《初雪》、《你的永远忠实的同志》,其中除了《初雪》以外,在当时就因题材涉及到爱情、眼光比较“独特”而受到严厉批评。路翎本人也曾发表长篇答辩文章。但是,紧接着发生了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事件,路翎再也不能为自己的创作辩护了。
路翎截取了这场战争的一个小小的侧面,揭示志愿军战士优美的思想品质,探索他们英雄行动的来自感情生活的依据。
这篇小说从总体的角度看有一点非常突出: 就是在残酷的战争的大背景下描写志愿军战士的爱情;这在50年代的小说领域,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极有意义的突破。志愿军战士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自有他们一份五颜六色的感情生活,假如仅仅将他们写成钢铁一样坚不可摧的斗士,却不去揭示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那就不会真正地做到描写的真实,至少也是不全面的。所以说,路翎的这篇小说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就极其值得嘉许。
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认真探究人物的心理深层,因而也就使人物在读者的眼里一点一点地动起来,最后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英雄人物。小说当中对3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画都非常准确、细腻、生动。而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王应洪开始是个既不完全懂得战争又不懂得爱情的纯洁的青年。所以在值勤时看到麦田才会激动得暴露目标,所以在姑娘一片殷勤面前毫无察觉,得知后又愣头愣脑,态度生硬。渐渐地,在军队这个革命大熔炉里,在班长和战友们的热情帮助下,尤其是在真正的战斗面前,他真正懂得了战争,从而也真正懂得了爱情。金圣姬是个泼辣、纯洁、感情奔放的姑娘,她大胆地爱、大胆地恨。她又很要强,委屈无论多大,都会默默地承受。最后在巨大的痛苦面前,显得异常坚强。她代表着千千万万中朝妇女的高尚品格。班长王顺是个典型的战斗英雄,但是作者也揭示了他心中情的一面。从他对王应洪的喜爱、从他对一对年轻人的爱情问题处理上的人情味、从他在栗树林里爬行时对王应洪说:“我忘了告诉你啦,我的8岁的女儿秀真,她认得120个字啦”……等等这些地方,都可看出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
应该说,王应洪的那种为了更高的利益对自己情感的克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是很难写深写透的,但是作者却因为有了丰厚的生活体验基础,可以随意摘取一个又一个细节,将复杂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精彩动人的细节是小说中最成功的地方。
叙述结构上,这篇小说按时间顺序逐次展开,中间又偶尔穿插一些过去的生活,比如班长对家庭的思念、王应洪对家乡的思念等等,使得现实与过去、战争与和平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这篇作品的厚重感。这些穿插绝非无来由的,它们与现实之间有人物的心理线索加以联结。这种手法,也是路翎经常在小说中使用的。
这篇小说的语言也很好,明白晓畅,感染力强;尤其是人物的语言,非常真实,非常符合人物,非常生动。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8: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