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美国的悲剧》 |
释义 | 《美国的悲剧》《美国的悲剧》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美]德莱塞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25年。作者德莱塞(1871—1945)出生于美国一个德国移民家庭,父母笃信宗教,《美国的悲剧》中的格里菲思夫妇就是以他父母为原型的。德莱塞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由于家庭贫寒,招致邻居的种种非议和歧视,给他幼小的心灵刻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强烈的物质追求意识。德莱塞在他的早期作品《嘉莉妹妹》与《珍妮姑娘》中就已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独创精神,但当时并未赢得评论界的好评。《美国的悲剧》以1906年切斯特吉莱特谋杀格蕾斯·布朗这一真实事件为蓝本,德莱塞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把一个不值一提的普通谋杀案上升到“一个国家的悲剧”的高度。该书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终于为德莱塞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名声与财富。在哲学思想上,德莱塞深受赫胥黎与斯宾塞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化学机理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是受情欲或贪婪之类的力量的支配,这种理论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反映。 自由女神像 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许汝祉翻译的《美国的悲剧》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克莱特·格里菲思出生于穷苦的传教士家庭,从小跟父母沿街布道卖唱。强烈的物质欲望折磨着他爱慕虚荣的心灵。16岁时,他姐姐爱丝塔与一演员私奔,他本人也几经周折,来到豪华的格林·戴维森旅馆当侍者,很快便懂得了有钱就是一切的“道理”。他结交了赫格伦等酒肉朋友,跟他们上饭店,逛妓院,吃喝玩乐。他最初还顾念着妈妈、姐姐的困境而不愿嫖妓,但最终还是陷入淫窟。 后来,他结交了女友霍旦丝。这个女店员曾遭男性多次玩弄、受尽欺凌。她现在只是将克莱特当做向男性报复的对象。因而,尽管克莱特爱她爱得如痴如狂,只换得一片无望的单相思。 一次,克莱特与赫格伦、霍旦丝等人去郊游,途中驾车压死一个小女孩。由于害怕,克莱特只身远逃,在饥寒交迫中流浪了3年。后来,他偶然遇见了开设内衣厂的伯父,于是进伯父厂里当了打印间的小工头。他的堂兄警告他必须安分守己,对女工的态度切不可越轨。 克莱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给他追求名利和女色提供了机会。他不但得到车间众多女工的倾慕,而且他漂亮的外表也使他赢得了两位堂姐妹以及她们的女友——大资本家之女桑德拉的青睐。但头两个月总算平安无事地度过了。 当克莱特看到新来的美丽动人的女工罗伯塔后,便将堂兄的警告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利用过去的情爱经验、眼下的地位和金钱优势诱引了贫苦、美丽而纯洁的罗伯塔。 此时,桑德拉也因着迷于克莱特的迷人外貌,主动向他卖弄风情,并许诺将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他同享富贵荣华。而多次堕胎未遂,健康恶化的罗伯塔也在此时提出要与他正式结婚,否则便将此事公之于众。克莱特在桑德拉许诺的“天堂”与罗伯塔的威胁之间,忧心如焚,束手无策。这时他看到一条“游船倾覆,女孩丧命男友下落不明”的新闻,深受启发,一个罪恶的计划开始在他脑子里形成。 他假装答应与罗伯塔成婚,两人相携到湖上划船。但在内心的激烈争斗中他行凶的勇气消失了。却还是无意之中将罗伯塔撞落到湖中。克莱特没有救呼叫的罗伯塔,独自上岸,向桑德拉奔去。 此时适逢大选,两大政党为各自的私利而竭力利用罗伯塔溺水案。法院检察官为了共和党利益,任意制造假证据,使案子的审判失去真实性。 克莱特的辩护律师是民主党人,为了挫败共和党,他怂恿克莱特发假誓、作假证、抵赖罪行。 经过多次审判,克莱特被判死刑,关押进死牢。 克莱特的母亲为了救儿子,四处奔走哀求,奋斗两个多月,争取到的大笔现金却落进了律师的腰包。他母亲不仅要救儿子的性命,还要拯救他的灵魂,因此,特意请麦克米伦牧师引导克莱特向上帝祈祷。克莱特根本不信这一套,他认为他父母困苦的一生已经证明了祈祷的虚假性。他认为即使他的母亲也不配批评他,因为“他们不知道他的心情,以及他的生理和精神的苦难”。 在最后几天里克莱特想起了罗伯塔的美丽、无辜,诚心忏悔自己的罪恶。但这一切都救不了他。 最终克莱特被送上了电椅。而满脸沧桑的格里菲思夫妇仍带着骨瘦如柴的女儿爱丝塔和女儿的私生子在街头卖唱。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小说第2部第47章。克莱特为了能与桑德拉在一起,设计谋害罗伯塔。他特意邀请罗伯塔去游湖,以造成罗伯塔大意坠湖身亡的结果。文中对克莱特的心理刻画十分出色,把一个被矛盾纠缠着的灵魂用笔活活托出,非常精彩。 可是(照相机他还是下意识地抓得紧紧的),推她时用力太猛,不只是照相机打到 她的嘴唇、鼻子、下巴,而且推得她往后倒向左舷,船身就歪向水边。接着,他被她的尖叫声吓慌了(一方面因为船歪了,一方面因为她的鼻子和嘴唇都破了),就站起身来,一半是想帮她或是搀她坐好,一半是想为这无心的一击向她表示歉意。可就这么一来,船就整个翻了,他自己跟罗伯塔立刻掉进水里。而正当她掉下水,第一次冒出头来的时候,船一翻,左舷撞在她的头上,她那狂乱、歪扭的脸正朝着克莱特,而他这时候却已经把身子稳住了。她既疼痛,又害怕,实在又被弄昏了,满怀恐惧,又莫名其妙。她生平最怕水,现在又掉进水里,又给他这么意外而全然无心地一击。 “救命啊,救命啊!” “啊,天啊,我要淹死了,我要淹死了。救命啊!啊,天啊!” “克莱特!克莱特!” 跟着,他耳朵边又响起那个声音! “可是你,在这非常急迫的时刻,这……这……这不是你一向盘算着、盼望着的事么?……现在你看吧!虽说你害怕,你胆小,这……这……给你办好了。一件意外……一件意外……你无心的一击,就免得你再干你想干而又没有胆量去干的事了!既然这是一件意外,现在你就不必去救,难道你现在还想过去救她,再一次自投罗网,遭受那些大大小小的惨痛失败么?不是你已经给痛苦折磨得够受了,而现在这件事就使你解脱了么?你也可以去救她。可是,你也可以不去救她!你看,她怎样在挣扎啊。她被弄昏了。她自己是没有力量救她自己的;要是你现在游到她身边,那她这么慌乱、害怕,可能把你也拖到死路上去。可是你想活啊!而让她活下去,那从此以后,你的一生就不值得活了。就只等片刻,等几秒钟!等一下……等一下……别管她求救多么可怜。然后就……然后就……可是,啊!看吧。好了。她现在正往下沉了。你永远永远,永远永远见不到活着的她了……永远永远。而且,你自己的帽子正浮在水面上,就跟你盼望的一模一样。船上还有她那绊住了桨架的面纱。随它去。不是可以表明这是一件意外么?” 除这以外,什么都没有……几阵水波……这奇异的景象多么宁静,多么肃穆。接着,那只古怪、轻蔑、嘲弄、孤单的鸟再一次鸣叫起来。 (选自《美国的悲剧》,许汝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别对着阴影,回过头来,对着光明。让我们把这些不幸和阴影斩断了;把这些阴影和黑暗赶开去。 最懂得怎样等待的人,到头来就是最幸福。 阅读指导 《美国的悲剧》是根据1906年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这种事件的选择与德莱塞本人力求客观的创作态度是一致的。作家的才能在于他把这一普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提炼加工成“一个国家的悲剧”与一种文明的悲剧,批判了金钱至上的价值体系。 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也往往是贫困泛滥的社会。贫富悬殊使一个贫困的人要么对社会产生恶毒的恨意,要么就成为被欲望支配的恶魔。“往上爬吧,多捞钱吧,进入上层吧,那里准备好了一切”,这便是克莱特听到的心灵里欲望的呼声。现实生活已使他明白贫穷只意味着耻辱、卑微、低贱,在他那颗敏感的心里,欲望越来越失去控制。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要么忍辱偷生,正如自己那“低贱”的父母;要么随波逐流,不择手段听任欲望的指挥,克莱特选择了后者。德莱塞是同情克莱特的,他是怀着满腔同情、满腔激愤的心情描述了一个本质不恶的孩子,如何在不可改变的环境中走上犯罪道路,杀死了自己曾经爱过的美丽姑娘。这与《红与黑》中于连的命运有共通之处。因此,我们说《美国的悲剧》确实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总体说来,德莱塞通过克莱特短暂的人生悲剧来批判美国社会的目的是达到了的。但他的“化学机理”理论在小说中的反映又稍稍弱化了这样的批判功能,因此门肯如此说道:“如果说它(《美国的悲剧》)也教给了我们一点东西的话,那就是,犯杀人罪是一种生物学的事件,正如折断一条腿,或者当上父亲一样。” 德莱塞在创作《美国的悲剧》时,创作速度极快,因此鲜有时间斟词酌句,作品难免有粗糙草率之处。但这样的粗糙正与克莱特粗粝的生存处境相吻合,反而为小说增添了真实朴拙之感,使小说具有一种粗粝真实的风格。 《美国的悲剧》篇幅虽长,但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到后阶段作品发展成为一部既严肃又动人的纪实性小说,达到了极强的悲剧效果,无愧为世界名著。 阅读建议 阅读此书时,注意作者客观化的创作倾向,即用朴实而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揭示一个青年人毁灭的悲剧。书中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值得反复品味。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