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贺新郎 查慎行 |
释义 | 贺新郎 查慎行飞过蛮天雨。背孤城、夕阳西下,大江东去。虎渡龙洲依然在,长是马嘶日暮。有独客、登楼怀古。豚犬英雄都不问,问成名、孺子今何处?秋太晚,散砧杵。 山川洵美非吾土。向江陵、夹衣催换,一番寒暑。翠冷红酣微霜后,变了荆门烟树。且目送、边鸿南渡。隔岸残云流欲尽,指空蒙、下是衡阳路。愁浩浩,共谁语? 这首词当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至二十二年(1683)间,作者偕其从兄查容客游楚地,遂有此作。本篇写词人在秋日的傍晚登上荆州城楼的所见所感。起句写景,也写出了自己登楼时的天气,秋雨刚过,江天净爽。恰在这样的条件下,词人独上城楼。接下来写登楼所见,进一步写荆州城楼四周的景色。“背孤城”三句写放眼四望中的荆州城。夕阳已经隐去,孤城陷入暮色中,惟有大江环绕着它,愈加显得空旷、苍凉。“虎渡”三句多涉及荆州地名与历史掌故。据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云:“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对崖有山名虎牙,故曰荆门虎牙。”《南史·徐世谱传》云:“西魏攻荆门,世谱镇马头岸,据有龙洲。”又盛弘之《荆州记》曰:“刘备败于襄阳,南奔荆州。”这里以虎牙、龙洲、马头等地名连缀入篇,谓己日暮登楼,这些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关联之所尽在望中,那虎渡、龙洲仍历历在目,那称之为马头的征战之地,似乎还能听到古代英雄的战马的嘶鸣。作者先以自己视线所及为线索,以展望中的景物将读者的思绪引入雄关古城的氛围中,然后点出抒情主体,似乎暂时将视线收回到自身。但这仅仅是一个过渡句,使前面的写景转入到怀古抒情。“豚犬”句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历》:“(曹)公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孙权、刘表等皆与荆州历史相关,登楼怀古,这些前代名人自然地出入于词人思绪中。然而,作者的笔锋将这些人物轻轻带过。他们并不是作者所关注的人。此时,词人的情怀另有寄托。“孺子”指王粲。据《三国志》本传载,粲年幼便受到蔡邕的赏识,后居荆州,依刘表,其间作《登楼赋》。词人此刻登临,想到少年成名,也曾居此并有名赋传世的文人,深表敬服。然而,在荆州城楼,他四顾茫然,只感到清秋岁晚,只听到一派砧杵之声。在词人心中,那些政治、军事方面的人物都不屑一顾,只有骚客雅士令他向往,但却无法与他们交流。在耳畔砧杵频催的秋季,他感到孤独,他的内心充满了苦闷。 下片转为直接抒怀。“山川”句用王粲《登楼赋》中语。原文“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表现出王粲在荆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决心离去的强烈愿望。词人此时的心情同当日的王粲颇有相同之处。然而,他的漫漫游踪还远没停止。江陵是他即将去的地方。在这里,词人用衣服的更换,以表明时序的变幻、寒暑的交替和羁旅的艰难。词人已经在他乡浪游了很长的时间,虽然为苦闷、孤独所困扰,却仍然无法改变其处境。“翠冷”二句进一步写寒暑的变幻。经过秋霜之后,原来浓荫如烟的树林改变了颜色,树叶有的殷红,有的暗绿。一派肃杀的清秋景象。深秋岁晚是游子思亲怀归的时段,如《诗经·小雅·采薇》中,诗人唱出:“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暮)止。”然而,词人虽有离开荆州的意图,却仍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浙江海宁。“且目送”二句,写词人城头四望之时,在“翠冷红酣”的衬托下,雁阵飞过长天。词人目送着它们,也引起诸多遐想。“隔岸”三句承前之“目送”,雁行渐去渐远,唯见天际残云飘流殆尽。这又回应起句的“飞过蛮天雨”。雨刚刚下过,云也渐渐散去。词人远望间,指点着雁去的方向,在天水空蒙之处,是雁去之路,也是词人将要去的方向。这是无奈的指点,是思归而不得归的游踪所寄。在这样的怅然远望之际,直逼出结句:“愁浩浩,共谁语?”一种无法倾吐的愁绪在胸,令读者感受到他无可名状、无可解脱的烦恼。 此词以雨后、深秋、暮色、孤城、游子构成了深沉雄浑的意境,怀古中对比鲜明,豚犬、英雄与才华出众的孺子相对举,表明词人无意于功名利禄,而对“文章千古事”抱有特殊的偏爱。“翠冷红酣微霜后,变了荆门烟树”二句着色浓烈,且用以表现时序的变幻,有过人之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