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释义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诗句出处:《登殊亭作》;是唐朝诗人元结的作品。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登殊亭作》唐朝诗人元结的作品。

【注释】:

请:

①谒见;拜见。《汉书·张汤传》:“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②特指汉代诸侯朝见天子,春天叫朝,秋天叫请。这个意义旧读qìng。《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门籍:出入宫门的名籍。)《汉书·吴王刘濞传》:“及后使人为秋请,上复责问吴使者。”③问;请示。《韩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张溥《五人墓碑记》:“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④告诉。《仪礼·乡射礼》:“主人答,再拜,乃请。”⑤请求。1. 请人做某事。《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2.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喻。”⑥邀请。《史记·魏公子列传》:“于是公子请朱亥。”⑦副词。表敬意,无实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完璧归赵。”⑧通“情”。1.实情。《墨子·非命下》:“察众之耳目之请。”《荀子·成相》:“听之经,明其请。”(听:指听狱。)2. 确实;的确。《墨子·明鬼下》:“若使鬼神请亡,是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亡:无。粢盛:祭品。)

君:

①君主。《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大:伟大。)②封号。《战国策·燕策二》:“乐毅奔赵,赵封以望诺君。”《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信陵君列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③对人的尊称。《战国策·齐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地名。)特指妻妾称夫,子孙称父祖辈。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宰:指县令。)[君子]与“小人”相对。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这就可以了。)

诵:

①诵读。《荀子·劝学》:“其数则始乎诵经。”②背诵。《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③述说;陈述。《孟子·公孙丑下》:“为王诵之。”④诗;诗篇。《诗经·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厹。”(家父:人名。厹:祸乱。)⑤讽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舆人:众人。)⑥通“颂”。颂扬。《史记·太始公自序》:“臣下百官力诵圣德。”⑦通“讼”。公开。《汉书·高后纪》:“未敢诵言诛之。”

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意:

①心意;意图。《公羊传·隐公三年》:“此非先君之意也。”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蔡伦立意造纸。”又意思。刘勰《文心雕龙·镕裁》:“善删者字去而意留。”②怀疑。《列子 ·说符》:“人有亡铁(fū夫)者,意其邻之子。”(亡:丢失。铁:斧子。)③意料。《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者]想来大概是……。《庄子·天运》:“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想来天大概是运转而不会自己停止吧。)④通“抑”。表示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墨子·耕柱》:“子之义将匿耶? 意将以告人乎?”(匿:隐藏。)⑤yī(依)。通“噫”。叹词。《庄子·在宥》:“意! 甚矣战,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

令:

(一)①发令;下命令。《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即三令五申之。”(申:告诫。)②命令;法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使屈平为令。”③美好。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便言:有口才。)④古代官名。指中央或地方的主管官员。《史记·陈涉世家》:“宫门令欲缚之。”特指县令。《汉书·蒯通传》:“通说(shuì)范阳令徐公曰:‘……足下为令十余年矣。’”⑤时节;季节。⑥词牌、曲牌名。一般较为短小,称为小令、令曲。⑦连词。假使;如果。《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身坐:自身定罪。) (二)líng [令狐]1.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县西。2.复姓。 (三)lǐng 量词。纸张计量单位。原张纸五百张为一令。

彼:

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与“此”相对。1.指示人或事物。《诗经·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狡:狡猾。)《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2.指示场所。《战国策·秦策二》:“息壤在彼。”(息壤:地名。)②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他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又《昭公二年》:“彼何罪?”2. 泛指别人;他人。《韩非子·说疑》:“彼又使谲(jué)诈之士。”(谲诈:玩弄手段。)

惑:

①迷乱;昏乱。《左传·昭公元年》:“淫溺惑乱之所生也。”《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②迷乱;迷惑。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③使迷惑。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zhào)檄》:“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工谗:善于用谗言害人。)

惑者:

副词。同“或者”。

者:

①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道林寓居》:“青嶂者边来已熟,红尘那畔去应疏。”②助词。1.与动词、形容词或短语构成“者”字结构,表示人、事、物等。《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 与数词构成“者”字结构,指称前边的事物。《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3. 与时间名词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时候”。《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4.用在名词主语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5. 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末,表示因果关系或假设关系。《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语气词。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谁”、“何”等配合,表示疑问语气。《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听:

①听。《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②听取;接受。《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③考察。《战国策·秦策一》:“且(陈)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去:离开。之:往。)④侦察;耳目;间谍。《荀子·议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治理。)⑤治理;审理。《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⑥厅堂。后作“廳(厅)”。《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大司马:官名。掌管国家军事。扶疏:枝叶茂盛。)⑦听凭;任凭。《汉书·薛宣传》:“卖买听任富吏。”《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 上一篇:儿孙棹船抱酒瓮,醉里长歌挥钓车。
  • 下一篇:为我引潓泉,泠泠檐下来。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