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酲须满酌,应为拨新醅。”诗句出处:《秋夕宴李侍御宅》;是唐朝诗人许浑的作品。
公子徵词客,秋堂递玉杯。月高罗幕卷,风度锦屏开。
凤管添簧品,鹍弦促柱哀。转喉云旋合,垂手露徐来。
烛换三条烬,香销十炷灰。蛩声闻鼓歇,萤焰触帘回。
广槛烟分柳,空庭露积苔。解酲须满酌,应为拨新醅。
《秋夕宴李侍御宅》唐朝诗人许浑的作品。
凤管添簧品,鹍弦促柱哀。转喉云旋合,垂手露徐来。
烛换三条烬,香销十炷灰。蛩声闻鼓歇,萤焰触帘回。
广槛烟分柳,空庭露积苔。解酲须满酌,应为拨新醅。
《秋夕宴李侍御宅》唐朝诗人许浑的作品。
【注释】:
解:
(一)①分解牛或其他动物的肢体。《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②分开;破裂。《史记·秦始皇本纪论》:“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③解围;撤围。《史记·魏公子列传》:“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④消融。《吕氏春秋·孟春纪》:“东风解冻。”(东风:春风。)袁宏道《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引申为消散。《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之色少解。”(少:稍稍。)⑤调解;和解。《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⑥解除。《战国策·燕策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⑦解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理解;懂得。《论衡·问孔》:“苟有不晓解之问,造难孔子,何伤于义?”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⑨分割。《国语·鲁语上》:“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⑩能够;会。李白《月下独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罗隐《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二)jiè 押送财物或犯人。《晋书·乐广传》:“广即便解遣。” (三)xiè ① 明白;懂得。②通“懈”。懈怠;松懈。《礼记·杂记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史记·李将军列传》:“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③解池。湖名,在山西省。酲:
酒醉后神志不清。宋玉《风赋》:“清清泠泠,愈病折酲。”《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魏源《观物吟十首》之五:“午夜宿酲犹未消。”须:
①胡子。《史记·高祖本纪》:“美须髯。”②等待;等候。《楚辞·九歌·少司命》:“君维须兮云之际?”③需要;需。林逋《山园小梅》:“不须檀板共金尊。”④必须;应当。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⑤须臾;片刻。《荀子·王制》:“罢不能,不待须而废。”酌:
①斟酒。《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金罍:饰金的酒器。)《诗经·小雅·瓠叶》:“君子有酒,酌言尝之。”②酒。李白《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茗酌待幽客。”③斟酒喝。陶潜《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斟。”④舀取。《诗经·大雅· 洞酌》:“洞(jiǒng)酌彼行潦。”(泂:远。行潦:沟中的活水。)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及扬雄百官箴,颇酌于诗书。”⑤斟酌;经过衡量决定取舍。诸葛亮《前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损益:增减。)应:
(一)yīng ①当;应当。《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应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②古国名。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论衡·语增》:“周流应聘。”(周流:周游。)②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允许;同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④适合;合于。《荀子· 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⑤应和。《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云涌。”⑥对付;处置。《三国志· 魏志·钟繇传》:“得所送马,甚应其急。”⑦应验;证实。《后汉书·郭玉传》:“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⑧小鼓。《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田:大鼓。县:悬挂。)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拨:
①治理。《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拨去古文。”②拨动;拨开。李白《暖酒》:“拨却白云见青天。”贯休《山居二十四首》之十二:“拨霞扫雪和云母,掘石移松得茯苓。”③点拨。《镜花缘》第九回:“将来小弟到贵邦陪王兄住几时,就近指拨贵庖。”(庖:指厨师。)④废弃;摒除。刘大櫆《方庭粹六十寿序》:“其为文章,务拨弃俗尚,而浸淫于古。”(浸淫:渐次接近。)⑤弹奏弦乐器的一种手法。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转轴:转动琵琶上的弦柱。)⑥拨子。弹奏乐器时套在手指上拨弦的工具。白居易《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⑦调转。《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关公便拨马回阵,立于阵前候之。”⑧不正。《荀子·正论》:“不能以拨弓曲矢中(zhòng)微。”(微:微小目标。)⑨分给;调配。《红楼梦》第七十三回:“从者每人打二十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圊(qīng)厕行内。”[拨冗]抛开繁杂的事务。毕魏《三报恩·探狱》:“虽然如此,早晚定拨冗而来。”新:
①刚有的或刚经验到的。《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②没有用过的。黄滔《陈侍御新居》:“幕客开新第,词人遍有诗。”③指新的人或事物。韩愈《送穷文》:“携朋挈俦,去故就新。”(携:带着。俦:伴侣。)④更新;使变新。《尚书·胤征》:“旧染污俗,咸与维新。”⑤指刚结婚时的(人或物)。⑥副词。相当于“刚”、“刚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醅:
①醉饱。②没过滤的酒。白居易《冬初酒熟二首》之一:“一瓮新醅酒,萍浮春水波。”- 上一篇:宛陵行乐金陵住,遥对家山未忆归。
- 下一篇: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