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暮江吟 下一篇:浪淘沙六首 →
诗词简介:
这是作者元和二年(807)任县尉时写的,在他早期的讽谕作品中,属优秀之作。诗中写的是作者作为县尉看田家收麦这样一件事,但他并没有纯客观地单纯记叙之,而是在叙述中,写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农人抢时间忙收割的心理,十分贴切入微,而且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丰富的感情。写了割麦者,又写拾麦者,通过一妇人 “农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一典型事例,暗示了割麦者的悲惨命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看到了农民夏收的忙碌和辛苦之后,又联想到了自己,“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的良心与厚道跃然纸上。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ɡuān yì mài 》
《 观 刈 麦 》
.[ tánɡ ]. bái jū yì.
.[ 唐 ]. 白 居 易.
tián jiā shǎo xián yuè , wǔ yuè rén bèi mánɡ 。
田 家 少 闲 月 , 五 月 人 倍 忙 。
yè lái nán fēnɡ qǐ , xiǎo mài fù lǒnɡ huánɡ 。
夜 来 南 风 起 , 小 麦 覆 陇 黄 。
fù ɡū hé dān shí , tónɡ zhì xié hú jiānɡ 。
妇 姑 荷 箪 食 , 童 稚 携 壶 浆 。
xiānɡ suí xiǎnɡ tián qù , dīnɡ zhuànɡ zài nán ɡānɡ 。
相 随 饷 田 去 , 丁 壮 在 南 冈 。
zú zhēnɡ shǔ tǔ qì , bèi zhuó yán tiān ɡuānɡ 。
足 蒸 暑 土 气 , 背 灼 炎 天 光 。
lì jìn bù zhī rè , dàn xī xià rì chánɡ 。
力 尽 不 知 热 , 但 惜 夏 日 长 。
fù yǒu pín fù rén , bào zǐ zài bèi bànɡ 。
复 有 贫 妇 人 , 抱 子 在 背 傍 。
yòu shǒu bǐnɡ yí suì , zuǒ bì xuán bì kuānɡ 。
右 手 秉 遗 穗 , 左 臂 悬 敝 筐 。
tīnɡ qí xiānɡ ɡù yán , wén zhě wéi bēi shānɡ 。
听 其 相 顾 言 , 闻 者 为 悲 伤 。
tián jiā shū shuì jìn , shí cǐ chōnɡ jī chánɡ 。
田 家 输 税 尽 , 拾 此 充 饥 肠 。
jīn wǒ hé ɡōnɡ dé , cénɡ bú shì nónɡ sānɡ 。
今 我 何 功 德 , 曾 不 事 农 桑 。
lì lù sān bǎi shí , suì yàn yǒu yú liánɡ 。
吏 禄 三 百 石 , 岁 晏 有 余 粮 。
niàn cǐ sī zì kuì , jìn rì bù nénɡ wànɡ 。
念 此 私 自 愧 , 尽 日 不 能 忘 。
《觀刈麥》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大意】农家一年四季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 更是加倍地繁忙。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 片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好的饭菜,孩子们携带着饮料,随着大人们 送饭到田里去,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他们低头割麦,双脚 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承受着炎热的阳光的烘烤。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 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还有 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 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听她对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 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 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我又有什么功劳和 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 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 遗忘。
【注释】
①田家:种田的农家。
②“小麦”句:遍地覆盖着的小麦都黄熟了。“陇”通“垄”,田埂。
③“妇姑”二句:妇女们背着幼儿担着饭菜,娃娃们提着汤水壶罐。妇姑:媳妇和婆母,这里泛指妇女。荷(he):担、负。箪(dan):盛饭的圆形竹器。浆:汤水。
④饷(xiang):为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⑤“丁壮”句: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泛指农田。
⑥“足蒸”二句:脚下暑气热腾腾地熏蒸,背上烈日火辣辣地烘烤。灼:烘烤。
⑦“但惜”句:只是珍惜夏日天长能多干点活。
⑧秉遗穗:拿着割麦后遗留在地里的麦穗。秉:拿。
⑨敝筐:破旧的竹筐。
⑩相顾言:这里是说贫妇人向割麦者诉说。
(11)“家田”句:家里的田地因为缴纳田税而卖完了。输:缴纳。
(12)“今我”句: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和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和蚕桑劳动。曾不:不曾,从来不。
(13)“吏禄”句:每年拿三百石的俸禄。吏禄:做官每年得到的俸粟。汉朝和唐朝时的县尉年俸大约为三百多石。
(14)岁晏:年终。
【集评】 清·爱新觉罗弘历:“‘力尽不知热’二句,曲尽农家苦心,恰是从旁看出,贫妇一段,悲悯更深,聂夷中诗摹写不到。”(《唐宋诗醇》)
【鉴赏导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gui)(陕西省渭南)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做过官。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以后又任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至刑部尚书。自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多以反映人民疾苦为主,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此章可见白居易诗歌内容一斑。
【鉴赏】
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目睹的农民劳作艰辛、生活穷苦的情景,深切地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自己不事农桑却享用吏禄的愧疚。
这首诗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三幅画面: 一是烈日下农民抢收麦子的“人倍忙”,二是贫妇抱子拾穗“充饥肠”,三是诗人驻足自愧“不能忘”。
第一幅画面:烈日下农民抢收麦子的“人倍忙”。“田家”二句,概括了农民劳作的忙碌。一个“倍”字领起下文。“夜来”二句,是“倍忙”的原因。农家到了收割小麦的大忙季节。“妇姑”四句,是“倍忙”的具体描绘。写出了农忙时无闲人,连妇女、小孩都忙忙碌碌,更不用说强壮男人了。男人们忙得顾不上吃饭、休息,女人、小孩箪食壶浆送饭忙。这四句从正面突出了刈麦“倍忙”的艰辛。“足蒸”二句,侧面烘托:脚踩着滚汤的大地,背烤着灼热的阳光。一个“蒸”字,生动、形象、传神,给人一种生活在大蒸笼里、浑身被热浪包围着的感受。在这种苦热难熬的天气里,农民的感受如何呢?诗人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力尽”二句写农民只顾抢收麦子,哪里还顾得上知热擦汗呢?他们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多干点活,好早点把麦子收完。
第二幅画面:贫妇抱儿拾穗“充饥肠”。“复有”四句写一个贫妇头顶烈日、身背幼儿,左胳膊挎着个破筐,在人家已经收割得很干净的地里捡麦穗。她背上的孩子可能早被烈日晒昏了。这母子俩的形象是多么令人心酸怜惜啊!再听听贫妇的诉说吧:“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通过贫妇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中唐时期农民的生活境况,这是对统治阶级的有力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两个画面是为下文的第三幅画面作铺垫。第三幅画面:诗人驻足自愧“不能忘”。“今我”六句,诗人转而拿自己优裕的生活与农民的悲苦生活进行对比,最后以“自愧”作结。诗人目睹了农民挥汗如雨收麦忙、贫妇拾穗充饥肠的悲惨景象,他的心被触动了:自己没有什么“功德”,又“不事农桑”,却享用“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于是,他由衷地道出“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这样去和农民对比,真是难能可贵,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深度。
这首诗通过三幅画面的展现,以通俗形象的描述,深刻真实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苦难,反映了中唐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无比僧恨,对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同情,全诗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形象鲜明、主题深刻,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讽刺诗。
【鉴赏要点】
[1]名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2]形象鲜明,主题深刻。[3]语言朴实,通俗易懂。[4]叙事讽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曾任过左拾遗、江州司马等职。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3000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白氏长庆集》。箪:装食物的竹器。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秉:拿着。弊:破烂。岁晏:年终。尽日:永远,一生。
这首诗的思想性很突出,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员,能够关注民生疾苦,同情人民,自我反思,实属可贵。
这是作者早年任周至县县尉时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拿很高的薪金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
全诗分四层。“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两句总领全篇,交代时间,营造气氛;“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暗示下文。“妇姑”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农户忙于收割及其生存状况。第三层选了一个典型的画面,即一个贫穷孤苦无依的妇女,她家被租税剥削得一无所有,只有靠拾一点遗落在地里的麦穗来充饥。这一层饱含感情,最为动人。最后一层是“今我”以下六句,是作者触景生情后的反省。全诗语言通俗,如实描写,叙述层次分明,议论观点鲜明,不难解读。
这首诗题下作者原注有“时为盩厔(在今陕西周至)尉”,可知此诗是作者于宪宗元和二年(807)作周至县尉时写的。它是白诗中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一首。
诗首先写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麦收季节,妇女孩子到田里送饭,青壮年农民在田里割麦。妇姑,泛指妇女。妇指已婚女子,姑指未婚女子。荷(he),背着、挑着。箪(da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si),指以食物给人吃。饷(xia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农民脚下热气蒸腾,背上烈日烘烤,已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能多干点活。灼(zhuo),煎烤。炎天光,夏日骄阳。接着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穷的妇人,抱着孩子,提着破篮子,在田里拾麦穗,她说家里的田地因为交纳租税都卖光了,如今只好靠拾麦穗来充饥肠。秉,拿着。遗穗,漏掉在地里的麦穗。最后诗人把自己和农民作了对比,他为自己的不劳而食,惭愧不已。吏禄,做官的俸禄(薪水)。三百石(dan),唐朝从九品的官,禄米每月30石。白居易此时做县尉,官级是从九品下。这里说300石,是他一年俸禄总和的约数。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作。作者不仅写出了农民的辛劳和贫困,而且揭露了贫困的深层原因,那就是沉重的赋税剥削,从而使诗作立意深刻。从艺术上看,这首诗叙事明白,层次清楚,善用对比,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的深刻和风格的平易,使这首诗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