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西王母 |
释义 | 西王母《山海经·西山经》: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郭璞注: 胜,玉胜也。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 《山海经·海内北经》: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 (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庄子·大宗师》: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 按《竹书纪年》: 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按《穆天子传》: 天子西征,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元壁以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纯、白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西王母 (明刊 《仙佛奇踪》) 《史记·赵世家》: 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索隐》: 谯周不信此事,而云 “余常闻之,代俗以东西阴阳所出入,宗其神,谓之王父母。或曰地名,在西域,有何见乎?”) 《淮南子·览冥》: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汉书·哀帝纪》: (建平) 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颜师古注: 西王母,元后寿考之象。) 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汉书·五行志》 下之上: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槀或棷一枚,(如淳注: 棷,麻杆也。颜师古注: 槀,禾杆也。)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逾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 “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 至秋止。 《铸鼎余闻》卷三: 《汉书·地理志》 金城郡临羌县下注云: 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均案: 《水经·河水篇二》 注云: 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 又 《西域传》 云: 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均案: 《西域传》又云条支临西海,是西王母乃西海远荒之国,从未有人至其地者也。) 《淮南子·地形训》 云: 西王母在流沙之濒。 《博物志》卷八: 汉武帝好仙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 《博物志》卷九: 老子云:“万民皆付西王母,唯王、圣人、真人、仙人、道人之命上属九天君耳。” 《汉武帝内传》: 王母至也,群仙数千,光耀庭宇。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袿,容眸流盼,神姿清发,真美人也。王母上殿东向坐, 著黄金褡𧜭, 文采鲜明, 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璚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下车登床,帝跪拜问寒暄毕,立,因呼帝共坐。 《枕中书》: 昔二仪未分,溟涬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又生九光元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所治群仙无量也。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卷二二二: 《神异经》: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 《西王母传》: 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元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芬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东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侯氏,生而飞翔,以主元毓神元奥于眇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 又云王母蓬发戴华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元始天王授以方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监盟证信,总诸天之羽仪。天尊上圣朝宴之会,考校之所,王母皆临诀焉。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有授度,咸所关预也。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变幻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披元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 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元女也。” 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其后虞舜摄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环。舜即位,又授地图,遂广黄帝之九州为十有二州。王母又遣使献舜白玉琯,吹之以和八风。《尚书帝验期》 曰: 王母之国,在西荒也,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张道陵字辅汉,洎九圣七真,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 《铸鼎余闻》卷三: 《隋书·诚节传》: 京兆张季珣父祥,开皇中迁并州司马。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反,遣其将刘建略地燕赵,至井陉,祥勒兵拒守。建纵火烧其郭下,祥见百姓惊骇,城侧有西王母庙,祥登城望之再拜,号泣而言曰:“百姓何罪,致此焚烧! 神其有灵,可降雨相救。” 言讫,庙上云起,须臾骤雨,其火遂灭。士卒感其至诚。 《酉阳杂俎·前集》 卷一四: 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妗。 《列仙全传》 卷一: 西王母,即龟台金母也。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于伊川。姓缑 (一作何,一作杨) 讳回,字婉妗。一字太虚。配位西方,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调成天地,陶钧万品。凡上天下地,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 《鸿苞轩辕黄帝纪》: 于时有神人西王母者,太阴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豹尾蓬头,戴胜颢然,白首善啸,石城金台而穴居,坐于少广之山。《山海经》亦云。然不知此形貌乃西方白虎之神,西王母使者,非王母真形也。王母真形天姿掩霭,端正美丽,如三十许姣好妇人。岂有天真灵人而虎首豹尾者乎? 此万古传讹之过也。《汉武帝外传》 状西王母,得之矣。 《玉芝堂谈荟》卷一七“西王母”条: 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生于伊川,厥姓侯氏,生而飞翔,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三界十方女子之得道者咸隶焉。所居昆仑之圃、阆风之苑,金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所谓玉阙暨天,缘台承霄,青琳之宇,朱紫之房,连琳彩帐,明月四朗,戴华胜,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掺荫庭,轩砌之下,植以白环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黄帝讨蚩尤之暴,蚩尤吹烟喷雾,师众大迷。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其后虞舜摄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环。舜即位,又授益地图,遂广黄帝之九州为十有二州。王母又遣使献舜白玉琯,吹之以和八风。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张道陵字辅汉,洎九圣七真,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王母又以元封元年乘紫霄之辇,驾九色斑龙,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晨婴太真之冠,履玄琚凤文之舄,降于筵灵之台。命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董双成吹云和之笙,石公子击昆庭之金,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婉凌华拊五灵之石,范成君击湘阴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钧,又命法婴歌玄灵之曲。授武帝以五真图。又于天汉二年,遣使献灵胶四两,吉光毛裘。《山海经》 则云: 蛇巫之山,有人操杯而东向立,曰龟山西王母,梯几而戴胜仗。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使。又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又《西山经》:玉山,西王母所居也。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广东新语》卷六“西王母”条: 广州多有祠祀西王母,左右有夫人,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痘疹者,凡六位。盖西王母弟子,若飞琼、董双成、萼绿华之流者也。相传西王母为人注寿注福注禄,诸弟子亦以保婴为事,故人民事之唯恐后。考西王母见 《山海经》、《汲冢周书》、《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而 《庄子》 云: 夫道在太极之先,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是则开辟以来,有天地即有西王母。而道家以为西王母者,金母也,木公生之,金母成之,人类之所以不绝于天地间者,以有金母成之也。金母者,天下之大母,故曰王母,居于西,以成物为事,故曰西王母云。壁上多绘画保婴之事,名子孙堂。人民生子女者,多契神以为父母。西王母与六夫人像,悉以红纸书契名帖其下,其神某,则取其上一字以为契名,婚嫁曰乃遣巫以酒食除之。 《畏垒笔记》 卷三 “西王母” 条: 《穆天子传》: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注: 西王母如人,虎齿蓬发戴胜,善啸。《竹书》: 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公。又云: 西至于西王母之邦。然则西王母当是其邦之君,非必神人不可知者也。又云: 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注: 崦嵫山日所人,言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既有邦,又有居,洵非神人不可知者矣。《世本》: 舜时西王母来献昭华之玉。案此历世久远,非穆天子所宾见之西王母。汉志: 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即毕和羌以献王莽为西海郡者也。又《尔雅》 云: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然则西王母者,乃遐荒之地,穆天子所见者,乃其邦之君长耳。 《通俗编》: 《尔雅》: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大戴礼》: 舜时西王母献白玉琯。按: 西王母特海外国名,如后世八百媳妇之类,非神人也。《山海经》 言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神人之说乃自此起。然司灾厉及五刑残杀之气,则亦非吉神也。惟 《穆天子传》 言,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作谣,有将子无死句。又《吴越春秋·阴谋传》: 大夫种进九术。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越王乃立东郊祭阳,名曰东皇公; 立西郊祭阴,名曰西王母。事之一年,国不被灾。由是祈福寿者,循以为习,设为贵妇人象祀之。《酉阳杂俎》 云: 西王母姓杨,名回,一名婉妗。《集仙录》 云: 西王母者,九灵太庙龟山金母也,姓侯氏。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隶焉。《山经》 所云,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真形也。 《陔余丛考》卷三四: 王母庆寿 (北京白云观藏画) 世以西王母为女仙之宗,出 《列子》 及 《汲冢周书》: 穆王乘八骏西巡狩,宴瑶池而捧王母之觞。又 《山海经》 有西王母绨几戴胜之语。因而《汉武外传》 递相附会,遂有七夕会于甘泉,王母捧仙桃而降之事。按《尔雅》: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是西王母乃地名,而非人名。汉贰师将军西伐宛,斩王母寡,亦其王之名母寡耳。( 《陈汤传》又作王母鼓,鼓寡声相近也) 未可以其名母寡,而遂为女王也。《七修类稿》亦云: 犹之国名女真,人姓胡母,未可谓女真国胡母姓之皆女人也。盖《山海经》 及汲书,皆因 《尔雅》 西王母三字,遂造为穆王西巡之事,竟成典故。司马相如 《大人赋》: 吾乃今睹西王母,翯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则用之于词赋矣。《史记》:造父御穆王西巡狩,见西王母,则并入之史册矣。后人又附会作 《穆天子传》,有白云在天之谣,则更创传奇体矣。哀帝时,民间相传西王母行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会聚祠西王母,则且盛于祠祭矣。《晋书·张轨传》: 酒泉太守马岌,言酒泉之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于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又沮渠蒙逊袭卑和,至盐池,祀西王母寺中,中有元石神图,因命张穆作赋,则并处处有祠庙矣。然 《史记·条枝国传》: 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后汉书·大秦国传》: 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北史》: 大秦国有西王母山,玉为堂室,终皆惝恍之词也。 龟台金母 (日本刊印 《列仙图赞》) 《集说诠真》: 东王公为男仙之主,西王母为女仙之宗。(按 《续文献通考》: 东王公名倪,字君明。西王母姓杨名回,又姓何名婉妗。按 《酉阳杂俎》,西王母姓杨名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妗。)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也 (见 《仙传拾遗》)。东王公亦号木公,西王母亦名金母。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厥姓侯氏,位配西方,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育养天地,陶钧万物也 (见 《集仙录》)。东王公又号玉皇君,居于云房之间,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撒香。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 (见 《仙传拾遗》)。西王母居昆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女子得道登仙者,咸所隶焉 (见 《集仙录》)。王母之第九子名玄秀,为真人 (见 《明一统志》)。第二十三女名瑶姬,为云华夫人 (见 《集仙录》)。小女名婉,为太真夫人 (见 《神仙传》)。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丁谦 《穆天子传地理考证》 有言: 西王母者,古加勒底国之月神也。《轩辕黄帝传》 言,时有神人西王母,大阴之精,天帝之女,可为月神确证。考加勒底国都于吾耳,一名威耳,城有大月神宫殿。其国合诸小邦而成,无一统之王,外人但称为月神国; 以中国语意释之,则曰西王母,即称其国曰西王母,嗣并移而名其国之王。且,国统虽易,中国人称之如故。 《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 西王母之名,最早见于 《山海经》。按 “西” 表示方位。“王” 有神义,《荀子·礼论》: “郊者并百王于上天而祭祀之也。” 杨惊注: “百王,百神也,” 是其证。“母” 为貘之音假。 是西王母犹言西方神貘。从 《山海经》 所载居处、形状、服饰考之,当为西方貘族所奉祀的图腾神像。所谓貘族,即 《穆天子传》 中的膜及西膜,说详下文。《山海经·西山经》云: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谓貘族所建立的图腾神祠在玉山之上。又 《大荒西经》 云: “有人”,谓图腾神像与人相似。《西山经》 云: “豹尾虎齿而善啸”,《大荒西经》 云: “虎齿而豹尾”,谓图腾神像虽然具有人形,却还存其本来面目和特征。至于 《西山经》、《大荒西经》 俱云 “戴胜”,《海内北经》 云: “梯几而戴胜”,这是附加在图腾神像上的服饰,所以显示其威严。此种似人非人,半人半兽的怪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奉以为宗神,是人类文化发展必经的阶段。 按: 貘分两类,同名异实。一为肉食类,即豹的别名,《尸子》、《尔雅》、《山海经》 所载属之; 一为奇蹄类,形颇似熊,《说文》、《后汉书》、《八郡志》 所载属之。至于貘族所奉祀的图腾,当为肉食类的豹而非奇蹄类的貘。 流传于民间,故演化为一形貌丑陋的女神。又因其与昆仑山神黄帝之宫相近,一男一女,遂成为配偶。嗣后,黄帝渐由山神演化为人王,貘母则演化为一位有德无貌的后妃。 《山海经》 所载之西王母,原为西方貘族所奉之图腾,随着社会的发展,图腾本意,渐次消亡。一方面由于名词的误解与无意的附会,逐渐演变为黄帝的后妃。一方面还保存其本来面目而演变为西方的山神,“莫知其始,莫知其终”,成为道家理想中得道的真人。同时,与燕齐方士服药求仙的方术相结合,因而转化为汉代长生不死的女仙。 司马相如 《大人赋》: 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 扬雄 《甘泉赋》: 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虑妃。 《太平经抄·师策文》: 乐莫乐兮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 此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 《太平经抄》 三八丙部之四引) 按西王母传至汉代,变虎齿豹尾的凶容,为皓然白首、长生不死的老妪。 《汉尚方镜铭》: 尚方作竟其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 渴饮玉泉饥食枣,东王父,西王母。 冯云鹗《金石索》: 武梁祠后石室画像第二石,“画云雾神仙之状,上作二神,一男一女,疑东王公、西王母也”。汉人镜铭中每乐道之。 按西王母传到汉代,无端配以东王公; 于黄帝与嫫母外,在仙籍中又新添一掌故。 《中国社会与宗教》 第二章 “西王母神话的宗教衍变”: [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 西王母的传说记载于古书者较一般传说为多,如 《尔雅·释地》、《山海经》、《庄子》、《尚书大传》、《大戴礼记》、《竹书纪年》、《淮南子》、《新书》、《论衡》、《列子》 等书皆有西王母的记载,以 《穆天子传》 为传说之集大成者。有关西王母神话的产生,其来源必然久远。清代檀萃 《穆天子传注疏》 卷三即以为西王母神话是古代极为盛行的传说史料: 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而《列子·周穆王篇》云: 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时汲冢传未出也,而所记骏名,与伯夭、奔戎之属,无不与传符。而《庄子》亦云: 王母得之,坐乎少广。可见四代而来,无不知有王母,见于各书之多,遣秦毁而无有。若非汲传一出,则将以《庄》《列》所述为寓言耳。 王母娘娘与寿星,这里的王母已成了老太婆 (苏州民间版画)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内涵与象征极为特殊,第一它没有创世的色彩,不同于盘古与女娲神话; 第二它不是自然崇拜所产生的神话,用来解释自然现象; 第三也非创造文明的英雄神话。西王母神话中欲表达的是乡民心灵深处的理想世界,勾画出人类生活乐园的蓝图,并且在这个世界,提供人类脱离生老病死的桎梏,得到永生不死的保证。 “不死” 的观念与西王母神话、昆仑乐园有极密切的关系。《淮南子·览冥训》 云: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不死的观念是与乐园境界并存,刚开始并无 “不死药”,只有 “不死之国” 的传说,不死药是为解释不死之因衍生而出的,属于后来增补添加的部分。在昆仑乐园里神人不死是理所当然,不能构成乡民向往的要因,神人不死,若为药物所致,凡人食之,亦可不死,则此乐园对凡人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不死的遐想,第一是不死树。由不死树联想到不死药,不死药即由不死之药材配方而成。不死之药材,据苏雪林考证,为昆仑城上的木禾、不死之草 (即灵芝之类)、神灵之甘露、昆仑城井中之水等。 不死药应为神仙独得之秘方,西王母的昆仑乐园,遂成为人类向往中的仙界,企图登之,以觅不死药。故除了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之外,最有名的传说就是穆天子之见西王母。 除了秦始皇深信方士之言,求永生之药外,传说汉武帝也深信方士神仙之说,筑有通天台,以候天仙天神。因此,后人曾假托班固之名撰写《汉武帝故事》及《汉武帝内传》,叙说汉武帝夜遇西王母的传说。 [道教信仰下的西王母] 在神话阶段仅知西王母自称天帝之女,居住在昆仑乐园,有三青鸟为其取食,拥有不死之药外,西王母的姓氏及其来源皆不详。今出土的汉代画像镜里多以西王母为主题,所刻的西王母形象及其配物,与文献资料大致相符合。在画像镜里,早期以弯弓搭箭的后羿配著戴胜的西王母,西王母的左右,画有取食的青鸟、打杂的三足乌及九尾狐,有的西王母画像旁画着是手持树枝状仙药的白兔。但是东汉时代的画像镜改以东王公配西王母,自此西王母神话有了转变。据 《吴越春秋·越王阴谋外传》 云: “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西王母。”《吴越春秋》大致上为汉魏年间的稗官杂记,其所描写的东皇公与西王母大概是东汉民间的信仰状况。 西王母的姓氏及其神格,《列仙全传》 记载甚详。《列仙全传》 的西王母传记是杂揉 《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内传》、《汉武故事》、《西王母传》 等民间文人的作品而成。 西王母在道教神祇的地位如何?首先见于葛洪的 《枕中书》,以为西王母与东王公同一神格,在至上神元始天王之下,负有生育万物之责。在元始天王之下,东王公居东方,主阳气,西王母居西方,主阴气,二气相调和,生育万物,足见西王母有创造万物之功,神格相当高。 在 《道藏·老子中经》 将西王母列为第四位神仙,仅次于上上太一、无极太上老君与东王父,谓: “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昆仑,上治北斗。” 另外据《酉阳杂俎》 的记载,西王母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物: “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是曰婉衿。” 这二则内容相差甚大,但是所提到西王母的姓名,是 《列仙全传》依据的资料。 西王母在神格上成为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的主宰,此为西王母神话的最大转变,其神话内涵不仅是乐园的追寻与长生不老,发展成错综复杂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打成一片,并且时时加入文人方士的遐想作品。在基本理论与思想体系里,有了道家与阴阳家蜕化的影子,所谓 “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是上古神秘学的集大成。 西王母神话的特征在于脱离现实社会的枷锁,追求生命的延长与苦闷的挣脱,所以不管西王母的神格不断地提高,升天求仙与长生不老仍旧紧随着西王母传说。 [民间宗教结社信仰下的西王母]宋明以来民间宗教信仰最大的改变,是儒释道三教原本相对性的观念,在传统天命观念的统整混合为一,最特殊的产物即是明清以来的神魔小说。儒释道的冲突,或许仅存于高次元传统,但是宋明理学的兴起,三教的冲突在学理又被冲淡了,甚至妥协了,给低次元原本已混合的三教思想,进一步得到肯定与认同。这种认同在神魔小说里处处可见,如 《西游记》 一书东土的玉皇上帝与西方的释迦佛的相互礼敬,表现出民间信神的价值意念。反过来文人笔下的神魔人物,经由戏曲小说的流传,也提供出民间信仰的新对象,如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仙故事,孙悟空、猪八戒等 《西游记》 人物,一一登上神坛,成为享尽人间烟火膜拜的神祇。当小说中的人物成为神仙,民间的宗教信仰也因民间宗教结社的纷起,造成很大的混乱,其中西王母的演化,在此一时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时期的西王母神话除了继承早期传说的内涵外,增加了其他宗教信仰,杂糅了 《神仙通鉴》 的五老故事与民间宗教结社的无生老母信仰,成为独一无二的至上女神,流衍出许多不同教派,影响民间宗教信仰甚巨。《神仙通鉴》 一书刊行于康熙三十九年,民间将此书视为道教神仙演义的集大成,将中国自浑沌以来数千万年的神仙人物网罗殆尽,成为后人讲述道教神明的主要依据,其影响可谓大矣。 此书首叙有一遍体金色之人 (即玄玄上人),以天地阴阳元炁之气化生五人于五方,分别是中央的黄老,北方的水精子,南方的赤精子,东方的木公,西方的金母。有关金母的叙述是: “以西华至妙洞阴之炁,化生金母,栖神于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性凝湛寂,道体无为。” 又云: “金母荏苒而来,向前稽首。各定睛观之,见其豹尾虎齿,蓬发戴胜,身披珠玉缨络,腰系桑土长裙。” 大致上仍是根据前人传说,变化不大。接着五老代玄玄上人陶蒸生植,创造宇宙万物,其中木公、金母负责造化人类。其过程如下: “金木知丹已熟,掀开顶,见中有二物相抱。金母顺手携一视之,是阳象婴儿,木公举起,是一阴性姹女,二老大喜。二老在山同心察伺,山坞忽起万缕烟霞,充塞天地。起身窥探,见婴姹已现法象,皆踊跃相庆曰:‘斡旋造化,成就天人,金木之功莫大也。’ 木公曰: ‘五炁洽化,岂区区所能哉!’ 五老各还本处。二子栖止岩谷,采取日精月粹,自能洞晓阴阳,牝牡互交,胚胎始结,日交十遍盈亏,育有两男,姹女以玉峰琼液双哺之。未几复育二女,婴儿令二男二女呼己为父,呼姹为母,渐习长大……自此生息渐蕃。” 金母与木公造人的传说,与明代新兴无生老母信仰相合,于是西王母神话与无生老母信仰渐渐合流,使西王母神话的内涵逐渐扩大。最近百年来,无生老母的形象逐渐被瑶池金母所取代。此时西王母的神格极为复杂,有的近于无极老母的性格,称为育化圣母、维皇上帝,明明上帝,等于至上神的无上崇高地位。 [案]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著名之神,至近代则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女仙领袖。但西王母的来历,已很难考实。前人或有以为乃西方之地名、国名及国王之名的。丁谦先生以为即古迦勒底国之月神,其说缺乏根据。丁山先生又以为西王母犹言西方神貘,为西方貘族奉祀的图腾,貘即豹之别名。此说亦难成为定论,姑录以备考。 就我们目前所知,西王母信仰本流行于西北祁连山一带,至战国时期有关西王母的神话在中原地区亦已相当流行。无论西王母之概念源于何处,是何含意,在战国以前的中国人心目中,它已是一位神人。《山海经》中有多处关于西王母的记载,皆谓其形象为半人半兽,称之为司天之厉及五残 (即瘟疫和刑罚) 之神。这种半人半兽神应是较原始的信仰形式,所以这应当是最接近于西王母神原型的记载。至于战国时期的其他文献,如《庄子》、《穆天子传》,却把西王母描绘成一位得道仙人或西方半人半仙的人王。也就是说,西王母至战国时代已经人神化了。不过在当时众多神灵之中,西王母的地位并不显得突出。战国以来,又有西王母掌不死之药的传说 (见 《淮南子》),而这种题材向来是神仙家的方士们津津乐道的好戏。西汉颇重神仙家,帝王追求不老术,掌不老仙药的西王母自然地位提高,成为一位白发苍苍、长生不死的老妪 (见 《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所以西汉末年民间竟盛行西王母之祀。东汉以来,鉴于西王母在民间的影响,新起的道教自然将其网罗门下(见《太平经钞》、《博物志》 等)。以后道士文人相继推波助澜,西王母竟成为元始天尊之女,群仙之领袖,年三十许之丽质天仙。又以东王公与之相匹。其庙宇也不限西北一地。在这种情形下,《山海经》 中记载的古代神话颇有碍其形象,于是好事者百般开解,谓蓬发戴胜、虎齿善啸者,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唐以来,又有为其编造姓名的。玉皇大帝信仰兴起后,人们又把西王母与之相匹,称为王母娘娘。在道教经典、神怪小说、民间故事中,王母娘娘都是一位重要的女神。 [又案] 本书前编置西王母于“己编”,过分强调了她的原始色彩,是不妥当的,现仍按道教的说法与东王公置于众仙之首。 西王母神话中的不死药使其成为西汉时期方士的热门话题,从而为她在后来兴起的道教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西王母最受崇拜的时期是西汉,她与汉武帝的交往被描写得风光旖旎,脍炙人口,那是后代文人的创造。但她在民间的影响却是有史可稽的。西汉末年的哀、平之际,方士的势力抬头,西王母的影响无疑得到扩大,而且受到政治形势的作用,已经超出只为皇帝王公提供 “不死药方”的狭隘功用,带有救世济民的性质。哀帝建平四年,举国若狂地祠祀西王母,成了即将来临的政治大变动的先兆。汉哀帝即位之后,把掌握朝政的王莽外戚集团赶下了台。但哀帝政治昏乱,国势日下,于是民心思变,西王母竟然成了王莽的姑母老太后王政君的影子,而歌舞祭祀西王母也就变成王莽集团东山再起的神秘先兆。道教形成之后,虽然西王母被网罗进来,而且在神谱中的地位也不低,所谓“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其实 已仅具虚名。她在民间的影响远远不如天妃娘娘(妈祖)、碧霞元君 (注生娘娘)。西王母信仰在晚近的再度兴起,与正统道教并无关系,正如《中国社会与宗教》所介绍的,是民间宗教对西王母进行改造的结果。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