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袁世凯的“和平”试探 |
释义 | 袁世凯的“和平”试探汉口失陷以后,保卫汉阳成为紧急的任务。 为了统一指挥各省赴援民军,同盟会、文学社的部分人员建议推黄兴为湖南、湖北大都督或南方民军总司令,共进会、立宪派和旧军官中的部分人员则主张只用战时总司令头衔,并由黎元洪委任,以免引起内争,影响团结。杨王鹏、吴兆麟之间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经宋教仁调解,采取了后一种意见。 11月3日上午,在军政府前阅马场筑起了拜将台,各机关长官和各部队均列队参加。首由黎元洪讲话,次请“黄总司令”登坛,由黎元洪亲授委任状、印信和令箭,再请黄兴讲话,最后由黎元洪请黄兴下坛巡视军队。这一典礼是对于汉代刘邦、韩信故事的模仿。它的主角表面上是黄兴,实际则是黎元洪。经过了这一场典礼,黎元洪已明白无疑地成为革命党人的上级。几天之后,黎元洪就以最高“革命元勋”的身份,通电已经宣告独立的各省,要求他们派人到湖北来组织临时中央政府。接着,在上海召开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就公认武昌为中央军政府,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黎元洪的权力和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和提高。 当日下午,黄兴在汉阳西门外昭忠祠设立总司令部,以李书城为参谋长,杨玺章为副。日人萱野长知等十数人远道赶来参加。 当时担负保卫汉阳任务的革命军有:第一协蒋肇鉴一千多人,第四协张廷辅二千多人,第五协熊秉坤二千六百多人,第四标胡效骞一千二百多人,加上炮队和工程队,约一万余人,相当于四协兵力,再加上新到的湖南援军,总共有两万人以上,士气大都极旺盛。广大人民群众对保卫汉阳也极热烈地支持。汉口失守之后,每天都有数千民工冒着清军的炮火,不分昼夜地在襄河沿岸抢修防御工事。但是,汉阳战争并没有马上打起来。 汉口失陷以后,武汉的战事沉寂了两周。在这段时间内,全国形势已发生急剧的变化。继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之后,上海、贵州、浙江、江苏、广西、福建、广东等省又纷纷宣告独立。10月29日,驻滦州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及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等联名电奏“政纲十二条”,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制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削除皇族特权,大赦国事犯等,给清政府施加压力。同时,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同盟会员)驻兵石家庄,准备与张绍曾配合,待机起事。北京城有处于被夹攻的严重威胁。 面临灭亡的清王朝还要进行垂死挣扎。10月30日,清廷下罪己诏,承认“用人无方,施治寡术”,“民财之取已多,未办一利民之事”。诏书表示,要和全国军民“维新更始,实行宪政”[1]。同日,命溥伦等速将宪法条文拟齐,交资政院讨论;宣布不再以亲贵充任同务大臣,开放党禁,凡戊戌以来的政治犯,一律“赦其既往”。11月1日,奕劻皇族内阁辞职,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要他立即来京,组织完全内阁。3日,颁布《宪法信条》十九条,承认“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4日,命各“有乱事省份”的统兵大员“妥速安抚”。6日,开释前谋刺摄政王载沣的汪精卫等人。习惯于延宕拖拉的清政府突然加快了行政速度,几乎一天有一个变化。 清政府的“安抚”政策实际上就是袁世凯的政策。多年的政治经验使袁世凯深知,单靠武力是镇压不了革命党人的。还在10月下旬,他就起用襄阳人刘承恩,给黎元洪写过两封信,进行“和平”试探。11月1日,又写了第三封信,提出清廷已下罪己之诏,决定实行立宪,要求黎元洪“务宜设法和平了结”,保证“不独不咎既往,尚可重用,相助办理朝政”[2]。湖北军政府方面讨论了刘承恩的来信,一致认为,可以利用袁世凯反戈。7日,黎元洪在接见清方信使时表示:“现在要说和,须将皇族另置一地与他居住,管他的吃穿,不准他管我们汉人的事情。”并称:“此时不将皇上推倒,随便和了,将来更无法子。”[3] 9日,黄兴致函袁世凯,建议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朝食。黄兴保证,只要袁做到了这一点,南北各省人民都将“拱手听命”[4]。11日,刘承恩、蔡廷幹携袁世凯手书到武昌谈判,黎元洪在军政府召开全体大会讨论。刘、蔡声言,如能承认君主立宪,两军即可息战。与会诸人拒绝了这一意见。胡瑞霖称:“吾辈之主张者在民主国体,今除民主国体不议,则此次实无可议之余地。”他表示如袁能承认民主国体,有什么“请求”的话,可以“酌量情形允准”[5]。宋教仁则建议袁世凯“转戈北征,驱逐建虏”,说是:“我辈当敬之、爱之,将来自可被举为大统领。”会上,有人特别提醒袁世凯,不要当了内阁总理就得意洋洋,忘了数年之前“足疾去官”时的滋味[6]。 袁世凯和以载沣为首的清朝贵族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利用矛盾动员袁世凯“反戈”并不错,但是,以“举为大统领”作条件就错了。黄兴、宋教仁等居然忘了戊戌变法的历史教训,想把一个反复无常的封建军阀捧为共和国元首,他们未免太天真,也太幼稚了。12日,黎元洪又复书袁世凯,要他“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关于政体问题,信中说:“时至二十世纪,无论君主国、民主国、君民共主国,皆莫不有宪法,特其性质稍有差异,然均谓之立宪。将来各省派员会议,视其程度如何,当采取何等政体,其结果自不外立宪二字,特揆诸舆情,满清恐难参与其间耳!”[7]这就是说,只要满清皇帝下台,君主立宪也未尝不可讨论。这封信原件现存,据笔迹判断,可能出于汤化龙之手。它反映了汉口失陷之后黎、汤等人的动摇态度[8]。 刘承恩、蔡廷幹的武昌之行虽然没有任何结果,但是,他们却摸清了革命党人方面的全部底牌。袁世凯已于12日离开湖北前线进京。13日,蔡廷幹就带着黎元洪的复信火急进京,向袁世凯报告。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