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虚言招谤 |
释义 | 虚言招谤李玉典言: 有旧家子夜行深山中, 迷不得路。望一岩洞, 聊投憩息, 则前辈某公在焉。惧不敢进, 然某公招邀甚切, 度无他害, 姑前拜谒。寒温劳苦如平生, 略问家事, 共相悲慨。因问: “公佳城①在某所, 何独游至此?”某公喟然曰:“我在世无过失,然读书第随人作计,为官第循分供职, 亦无所树立。不意葬数年后, 墓前忽见一巨碑,螭额②篆文,是我官阶姓字。碑文所述,则我皆不知, 其中略有影响者, 又都过实。我一生朴拙, 意已不安, 加以游人过读, 时有讥评, 鬼物聚观, 更多姗笑。我不耐其聒,因避居于此。惟岁时祭扫,到彼一视子孙耳。”士人曲相宽慰曰:“仁人孝子非此不足以荣亲。蔡中郎不免愧词③,韩吏部亦尝谀墓④,古多此例,公亦何必介怀。”某公正色曰:“是非之公,人心俱在,人即可诳,自问已惭,况公论具在,诳亦何益!荣亲当在显扬,何必以虚词招谤乎?不谓后起胜流,所见皆如是也!”拂衣竟起。士人惘惘而归。余谓此玉典寓言也。其妇翁田白岩曰:“此事不必果有,此则不可不存。” ——《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佳城:好墓地。②螭(chi)额:古碑上端刻有螭(形状像龙但无角),形作装饰,以示尊荣。③蔡中郎不免愧词:蔡中郎即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愧词,是不适当、虚美之词的意思。④韩吏部亦尝谀墓:韩愈曾笑谈自己的钱是“谀墓中人得来”。后世称为人撰写墓志而称誉不实为谀墓。 【意译】 李玉典说,有一个过去的大家子弟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见一个岩洞,就想暂且进洞休息一下,看见前辈某人在里面,吓得不敢进去,但是看见前辈招手相邀得十分殷切,想他也没有什么坏心,就前往拜见。前辈形态言语和生前一样,略问了些家务事,互相感慨一番。子弟问前辈说:“您的墓地在另一个地方,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呢?”前辈慨叹地说:“我在世时没有什么过失,然而读书时只是按照人家的安排,做官时只是本份地供职,也没有什么建树。不想埋葬几年后,墓前忽然树起了一块巨碑,上面刻着螭额篆文,是我的官阶姓名。碑文上所讲的,我却不知道,其中稍微有些影响的,也都言过其实。我一生朴实无为,自己已经很不安了,加上游人经过读此碑文,常常发出讥笑的评价,群鬼聚在一起观看,更是嘲弄讥笑。我实在受不住如此闲言闲语,于是就躲避在这里。只有等到每年祭扫之时,到那里看看子孙罢了。”读书人婉言相劝说:“有道德的人、遵守孝道的人没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荣耀。蔡邕不免写些虚美之词,韩愈也笑谈自己的钱从谀墓而来,古来已有多例,您又何必这样耿耿于怀呢?”前辈严肃地说:“是非客观存在,都在人的心中,别人即使可以虚言,自问已经很惭愧,而况公论都在,虚言也没有什么益处!家族荣耀在于子孙发迹扬名,何必用些虚词招来嘲笑呢!想不到后来的子孙,所见还是这样!”说完,拂衣离去。读书人心中惘惘而归。我说这是玉典说的寓言。玉典的岳父白岩说:“这件事不一定有,但是意义不可不留存下来。” 【解说】 这是一则启人深思的故事。至今悼词尚不改此习,谀词满纸无以复加。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其标准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明明读书时,仅随人作计; 当官时,仅循分供职,偏要编造未做之事,拔高已做之事,徒遭世人讥评,群鬼姗笑, 实在没有必要。好听之言,人人爱听,然而是好言还是献媚,是准确评价还是过分的吹捧,能细加分析者却不多。即使明知是阿谀奉承,但对阿谀者的动机和目的,阿谀之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能够冷静清醒处理的人就更少。其实,献媚阿谀者所言不是出自肺腑,而是为了自我,要么有所畏,以争其宠;要么有所欲,以饱其私;要么有所求,以荣其面。没有个人的所得,他的阿谀不是白费了吗?说不定说着阿谀话时,心中还在咒骂你呢!那些爱听阿谀的人就是不能想到这一点,他们甚至还会把献媚阿谀者当作知心朋友来看待,把忠言者当作异己者排斥,这样就要害己害人了。害己,谀词会招来非议,招来讥笑和嘲弄; 害人,喜欢奉承必然会疏远、打击那些异己者。得益的只是献媚阿谀者。“是非之公,人心俱在,人即可诳,自问已惭,况公论具在,诳亦何益”,此语恐怕只有像这位经过死的冷静反省,看穿人世的某公才说得出来。 【相关名言】 天下作伪是最苦恼的事情, 老老实实是最榆快的事情。 ——邹韬奋 虚荣总是在背后折磨人。虚荣只能使人满足一时,从长远来看,谁也不会有所得。 ——日本·池田大作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