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虚处传神的封泥
释义

虚处传神的封泥

所谓 “封泥”(或称“泥封”),是古人用以封存器物书简的泥块。为防止被人拆封,先民们便在这些封口的泥块上钤抑印章,这是现今我们所知道的最古老的钤印方式之一。沙孟海《印学史》说: “封泥这个名词,始见于《续汉书·百官志》。”事实上,从《封泥汇编》所辑录的封泥遗迹看,这种钤印方式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广泛使用;而现存封泥遗物以汉代的居多,这大概是由于封泥不如烧制过的印陶那样易于保存吧。
封泥的存在告诉了我们,在蘸印色钤抑于纸帛上的钤印方式出现之前,印章的印面制作效果与钤印效果恰好相反: 线条较粗的阴文印面抑压出线条较细的阳文封泥,而线条较细的阳文印面则抑压出印文较粗的阴文封泥。秦汉官印之所以采用阴文印式,其实正是着眼于封泥效果的;而在蘸印色钤抑于纸帛上的钤印方式出现之后,官印便一律采用阳文印式,这可以用来证明,古代官印之采用阴文或阳文,取决于当时的钤印方式及其效果。
在这里,我们附带将封泥与印陶作一比较,以见二者之差别:其一,封泥全由印章抑压而来;印陶有钤抑出来的,也有直接在陶坯上刻画出来的。其二,印陶经过烧制;封泥至多只能是烘干。其三,印陶主要出自社会下层;封泥则上至皇帝诸侯玺印、下至百官平民印章。其四,印陶只是在陶器上记名,阴文、阳文均可;封泥则是为了“以检奸萌”,所以官用封泥几乎全是阳文。
正因为封泥乃是古代印章的实际钤抑结果,有许多印章只是在封泥中遗存下来,所以,封泥受到了清代以来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一则藉此判别古代实用印章与作为殉葬之物的印章的区别,一则用以考证古代官制。也正是因为封泥未经烧制,易于破损驳蚀,别有一种与原印印面不同的趣味,所以,封泥又受到了清代以来艺术家们的青睐——正是从艺术的角度,吴昌硕指出:“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
从汉官印之印面效果与其封泥效果作一比较,我们便不难理解后世文人艺术家何以会对封泥那么感兴趣了。
元、明之际,文人印兴起之初,以汉印为最高境界的观念已经确立。而囿于当时所见,艺术家们普遍认为汉印全是阴文,阳文印是唐代以后才有的。吾丘衍 《三十五举》即说: “汉魏印章,皆用白文……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因此,艺术家们作阴文印以汉印为楷模,作阳文印却只能另创元朱文作为典范。而元朱文与汉白文又是大异其趣的。汉代封泥的被发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符合他们的既定的审美理想的阳文印范本。
但是,作为阴文印的汉官印印面制作效果与作为阳文印蜕的封泥效果又有很大的不同:其一,阴文印面线条较粗,阳文封泥线条较细;其二,阴文印面以印文边缘自然成边,不另加边栏,阳文封泥则有泥块的外围巧成边栏;其三,阳文封泥的肥厚而不规则的边栏与较细的印文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关和多变的衔接关系,这是阴文印面所没有的;其四;阴文印面线对相对完整,倾向于质实,而阳文封泥则多有残缺,倾向于灵虚。
这两种效果之间的差别,既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阴浊阳清的观念,也符合明清文人印的阴文拙重阳文轻灵的标准; 既符合唐宋以来鉴藏印以满白文细朱文避免太多的印色污损画面的实用要求,也符合明清文人印所借鉴的意到笔不到、虚空传神的书画审美趣味——难以想象,先民们所采用的这种笨拙的钤印方式,竟会有如此之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