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范成大《志岩洞(节选)》 |
释义 | 范成大《志岩洞(节选)》范成大《志岩洞(节选)》 范成大 读书岩,在独秀峰下,直立郡治后,为桂主山。旁无坡阜,突起千丈。峰趾石屋,有便房、石榻、石牖,如环堵之室。颜延年守郡时,读书其中。 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萑。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先至南华,出洞而西至夕阳,洞穷,有石门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许步至朝阳,又西至北牖 (疑当作白萑),穴口隘狭,侧身入, 有穴通嘉莲。 西湖之外, 既有四山, 巉岩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绝,而湖心又侵阴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不及。荷花时有泛舟故事,胜赏甲于东南。 这里节选的两段文字,一段写岩石,一段写洞穴。所以叫作“志”者,是记录下来不忘的意思。从这些文字看来,作者象一位泼墨山水画家,大笔涂抹,细部勾勒,其岩,其洞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段写的是读书岩,文章开篇:“读书岩,在独秀峰下。直立郡治后,为桂主山。”意思是说,读书岩座落在独秀峰下,独秀峰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千百座奇峰中具有独特性格的一个山峰,那就是它的巍峨秀丽,而且位居桂林中央。古代行政区划设郡治时,独秀峰挺拔在郡治 (政府) 的后边,俨然象个威武的卫士,它是桂林群峰的主峰。短短几句话交代了独秀峰所处的位置及其重要性。接着说“旁无坡阜,突起千丈。”前半句点明了独秀峰下没有任何小山陵与山坡,是为后半句“突起千丈”作了有力的铺垫,这时出现“千丈”的词语,越显出其高耸无比了。进而描写独秀峰脚下的读书岩的具体格局,这石屋是一间普通的房子,有石头床,有石头窗户,四面有石头墙,看起来这石屋子颇为简陋。然而就在这极简陋的石头屋子里,南朝的大作家、当时的郡守 (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琅玡临沂 (今属山东) 人颜延年 (384——456) 常年在这里读书。后来就把这石屋子叫做“读书岩”。颜延年,少孤贫,好读书,后官至金禄大夫,文学造诣与谢灵运齐名,时称“颜谢”。范成大曾在桂林做过官,所以把创作的热情关注在“读书岩”上,意在景慕颜延年的好学精神,借以自励。这段文字极为简明,起笔后一层一层揭开,瞄准全方位,突出中心,远景近景,上下左右,点染得一清二楚,读书岩象一幅画鲜明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的第一段写的是桂林,第二段怎么一下子去写西湖的灵隐山去了呢? 这该怎么理解? 作者是吴郡 (今苏州) 人,曾在浙江做过官,写桂林山水体味读书之乐时,由于意识的流动,从客居异地之山忆起家乡游洞之乐。这里边既有怀乡的情感,又有为家乡美丽山河所引为骄傲的情绪。从写作方法上来说,散文与诗有相近处,就是它的跳跃性。不管意识流动也罢,还是跳跃性也罢,内在联系是使文章有生气的决定因素。这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就是通过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热爱这块土地的高尚感情。 读着本文的第二段,与其说是欣赏散文,莫如说是欣赏一幅水墨画。作者笔下的洞、峰、湖水是那么诱人。开头这么写道:“隐山六洞,皆在西湖隐山之上。”简略地点出六洞的位置。等介绍完六个洞的名称后,即生动地描绘出六个洞的格局。在这段文章里从未出现过一个“予”字,其实“予”就是本段的主人公,也是我们的高明导游,始终贯串在文章里。你看“予”“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从这里开始了游历六洞的路程,先游三洞南华,出南华洞后向西走游二洞夕阳,当走到夕阳洞的尽头,穿过石门就到了四洞北牖,出了北牖洞走十多步路就到了第一洞朝阳,从朝阳洞往西去,就到了六洞白萑,这个洞口非常狭窄,必须侧身进去,有洞穴通到第五洞嘉莲。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孩童般地钻进钻出这些洞,他对洞那么熟悉,字里行间流露着童心与纯朴的情趣。 为使画面完整,作者继而写道:“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巉岩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绝,而湖心又侵阴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不及。”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诸洞之外”的奇峰,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倒影,突出高耸的群峰碧玉般的美丽,大自然的美,真是绘画所不能比的啊! 作者在这里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同时点染出一幅意境幽深的图画,不是大手笔难以在极简短的文字里传达出如此情景交融的画面来。写到六洞、西湖、千峰,作者不由得想起江南采莲的习俗,于是出现“荷花时有泛舟故事,胜赏甲于东南。”的句子, 这句子里隐现着《西洲曲》里的镜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作者赞美采莲时节的盛况,并说观赏这场面在东南来说是第一流的啊! 综上所述,使我们看到: 作者用极其简练的文字,描绘出那么生动逼真的景物,除了选材的凝练外,更重要的是语言的准确、鲜明,使要状的物显现在笔端, 如“旁无坡阜, 突起千丈”、 状独秀峰之高耸、 挺拔;“岩碧玉,千峰倒影”,状西湖水中倒影之美,其容量又何其丰富。作者借助语言的运用,使“记其略”的描写,鲜明地突现在读者眼前,并获得审美的高尚情趣。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