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原文|赏析|鉴赏
释义

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原文|赏析|鉴赏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楩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借题发挥,这是散文随笔中常用的手法。东坡借“先夫人不残鸟雀”,曲论“苛政猛于虎”之实,以佛谏政,引释入儒,强调慈悲仁政。笔调婉转,构思奇巧,讽谏寓意,却意味深长。

随笔的文思分为两路,思路一言众鸟认为人之患要猛于蛇兽之患; 思路二言百姓认为政之苛猛于虎之害。东坡正是以这样的思路,用“寓言”式的叙述方式,来表明他所期于当政者政通人和,实行仁政,取信于民,勿施暴政的思想。而以“先夫人不残鸟雀”作比,巧妙地避开了“提意见”的直露生硬,良药中加进调味品,设比构喻,便得当政者听起来、尝起来,不是很逆耳苦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且看苏轼文路。文章段一开首,回忆“少年时”,书房前面优美的环境,“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青竹松柏繁花,满庭满院,景色宜人,群鸟筑巢在树枝上。形成青葱翠绿,鸟语花香之环境的原因,是被封为武阳君的苏轼的母亲程氏憎厌杀生行为,“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几年时间下来,女主人保护生态的“仁政”,有了结果,百鸟“皆巢于低枝,其可俯而窥也”,鸟窝低得连待哺的雏鸟都能弯腰看见,众鸟在此,生儿育女,无忧无虑,苏轼家的院子,成了百鸟天堂了。人与鸟和平共处,各得其乐。“政”通人和,慈悲为怀,引得珍禽桐花凤也数以百计地“慕名”前来,攀枝栖叉,陶乐其间。唐代名臣李德裕《画桐花凤扇赋序》云:“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灵禽五色,小于玄鸟,来集桐花,仍饮朝露。谓之桐花凤。”可见这桐花凤是鸟中奇才,“至为珍异难见”,能够归依于苏家庭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不伤害百鸟的诚心,而取信于鸟类等其他有生命的动物。这一段,苏轼以典型的事例,正面树立起“不忮之诚,信于异类”的文旨后,接着,以“有野老言”的“旁证”形式,反证“不忮之诚,信于异类”观点的正确。平素百鸟不是不想“近人”,以免去“蛇、鼠、狐狸、鸱、鸢之忧”,而是“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以为恶人猛于恶兽。试想,同是恶向胆边生,要捕杀百鸟的恶人与恶兽相比,百鸟又如何逃避得了“会使用工具的万物之王”的人类的残害呢? 相比之下,恶兽毕竟恶功夫差也! 你人类,我惹不起,还躲不起? 躲不起也得躲啊! 终究躲开恶人,生命的安全感就强多了! 小命一条的鸟雀,哪堪人类的暴政。东坡正是以这样的“人害甚于蛇鼠”的比喻,架起文环,从而把“苛政猛于虎”的潜在主题接了起来。二者何其相似。《礼记·檀弓下》云: 当年,孔子过泰山脚下,“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吾舅(按:舅,公公也)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两者类比,百姓类似百鸟,苛政类似人患,虎害类似蛇鼠患,相比结果,是百姓(百鸟)认为苛政(人患)猛于虎(蛇鼠)。苏轼正是这样作比、引证:当政者应当象先夫人不残无辜的鸟雀那样,不要滥施暴政于平民百姓,“以民为国本”,实行仁政和治,把百姓从虎口中像先夫人把百鸟从蛇鼠患中那样解脱出来,安居乐业,免受野兽之害。苏轼为了说明这点道理,挖空心思,用心何其良苦!

这篇小文章,看起来好像东坡是巧施文墨,曲说“仁政为本”的正题,实质上是和东坡一贯主张的“言必中当世之过”的文以致用济世的为文原则分不开的,这正是此文最终成为一篇“言政刺过”的奇伟杂文,而不是一篇平淡的花鸟随笔的根本原因。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