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苏轼《蝶恋花》 |
释义 | 苏轼《蝶恋花》苏轼《蝶恋花》苏 轼 苏 轼 春 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①。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②。 注释 ①柳绵:柳絮。②恼: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矣。” 四季仕女图(之二) 【明】 仇英 日本大和文华馆藏 鉴赏 本词绍圣二年(1095)春作于惠州贬所。从词题来看,作者的用意显然是借描写春景来表达一种伤春的情怀,因此词的上阕直接写暮春景色。但作者在表达伤春情绪时却又故作旷达语,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有无穷的深意。这种于伤情处见旷达的写法,能很好地体现苏轼的人生态度。上阕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花褪残红”句色彩对比鲜明,既点出了暮春的时间,又以花残青杏生来表达一种对大自然新陈代谢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认识。“燕子”句由静入动,把视野扩大,直至能俯瞰全景。这里的视野变化显得非常有条理,先由上句中的花木,写到花木中飞起的燕子,再借燕子的视角,观察流水和整个村庄,这句的描写实际上又是对上一句的承接:虽然“花褪残红”,春色消减,但是万物又开始滋生,燕子飞,绿水绕,正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图景。“枝上”两句,先抑后扬,“柳绵吹又少”极写春将尽的忧愁,相传苏轼的爱妾朝云每次唱到这一句时,就会泣不成声。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又转写春末万物滋长的生机,思想随之转为旷达。 上阕虽然纯粹写景,但是在写景中,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通达观照,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下阕转写人,要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情怀。然而这里由于苏轼写得过于隐讳又饱含深情,导致后人无穷的猜测。暂时不管苏轼是否真有“深意”,只就他所描写的佳人形象看,本词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苏轼完全摆脱了普通词人对女子体态、服饰的描绘,只写摇动的秋千和传来的笑声,在这中间还隔着一堵奇妙而不可逾越的高墙,然而这种“隔”所造成的想象空间,比直接描绘不知深邃、美丽了多少倍。 词的最末一句很有争议,从表面上看不过就是表达一种被爱人冷落的哀伤。但联系整首词的意蕴,显然又不仅是在表达这种意思。于是前人猜测,这里是用了类似屈原香草美人的手法,以佳人比君王,以自己比作被无情抛弃的行人。是否真是如此,我们已不得而知,然而即使是没有这层含义,最末一句仍然有足够的力量来感染读者。它所要表达的或许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感情,而是要抒发一种人生恒久的惆怅,一种由期盼到失望的落寞,一种永远不能实现梦想的遗憾。 这首小词之于苏轼,颇有点类似《致爱丽丝》之于贝多芬。贝多芬一生都不承认感情泛滥的《致爱丽丝》是自己的作品,但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它、赞美它。苏轼的词风在后人的眼中可能更多是“大江东去”的豪迈,现在忽然发现竟有这样一首婉约伤情、丝毫不让柳永、甚至还更缠绵悱恻的作品,让人大跌眼镜。实际上,苏轼一生所写的词,大部分虽然不像这首那么缠绵,但也并非都是那么豪迈磅礴。苏轼更欣赏的,应该是一种雅致、清旷的美,一种深沉又含蓄的风格。在这首词缠绵的背后,就包含着这样的风格。(姚苏杰) 集评 明《俞彦:“古人好词即一字未易弹,亦未易改。子瞻‘绿水人家绕’,别本‘绕’作‘晓’,为古今词话所赏。愚谓‘绕’字虽平,然是实景;‘晓’字无皈着,试通咏全章便见。”(《爰园词话》) 清《王士禛:“‘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花草蒙拾》) 链接 词之理趣。在词中发表议论或融入理思,而不枯燥乏味,趣味盎然,被称为有“理趣”。宋人以理入诗,好发议论,此风影响词的创作,词人也以理入词,阐发现实感悟,情理俱胜。《魏庆之词话》引《古今词话》评苏轼《蝶恋花》说:“‘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此二字极有理趣。”宋人此类佳作甚多,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不过自苏轼开始,以理入词的现象才明显增多。(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