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苏轼《浣溪沙》 |
释义 | 苏轼《浣溪沙》苏轼《浣溪沙》苏 轼 苏 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①。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②。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③。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 ①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纺锤形细长块根,称香附子,古人诗词中多用。②耦耕:两人并耜而耕。③薰:香草,又名蕙草,这里指蕙草的香气。 湖庄清夏图 【清】潘思牧 鉴赏 苏轼对词的贡献之一是拓展了词的题材,这其中描写农村生活、乡村景色、表达自己归隐愿望的词作,又是苏词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它们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这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的小词是这类词作中的出色代表。 上阕首句用白描法,一个“软”字一个“平”字把初夏茂盛的草木经大雨浇淋之后的生机写了出来,句末再加一个“新”字,更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新”本是一个很模糊的形容词,并不适合用来形容草木,可是用在这里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一种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明朗的天色,为下面做好铺垫。“轻沙”句凸显出环境的洁净,经过雨淋的沙路自然干净无尘,此时苏轼的内心也同样清静无尘。以环境写心境,这是苏轼拿手的技法。在写完环境之后才直接写心境,“何时”句的感叹才显得自然。接下来的“收拾”一词古人多用,有整顿、整理、反省的意味,这里仿佛是说自己原本是一个“耦耕身”,命中注定要务农归隐,因为一时迷途才进入了官场,而现在看到这一派田园美好的风景,他开始责问自己,何时才能如愿归隐。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句,苏轼非常喜欢陶渊明,因为他自己也早就有这样的心愿。“耦耕”一词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古代隐士,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苏轼这里说自己也是“耦耕”身,是以古人自比,也有暗讽世道衰微的意思。 下阕三句安排与上阕很相似,上下阕呈现一种类同的结构。首句“日暖”写阳光下桑麻田中的旖旎风光,而“光似泼”的形容极为新奇:雨后的桑麻带着水珠,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仿佛泼上了一层金银,发散出来的阳光映照周围,也仿佛泼出来一般。这个“泼”字有很强的动势,仿佛能听到声响,把原本寂静的田野写得声色皆满。“风来”句与“日暖”对仗,不过描写稍微逊色,但这里的颜色与下文的气味形成互补,整个环境便声、色、味俱全了。“使君”句意思跟“何时”句相同,不过换成正面表达。苏轼常常自称是农家出身,《苏轼文集》卷六七《题渊明诗二首》:“陶靖节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偶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诗之妙也。”苏轼颇以“世农”自豪,一生从未消退过归隐务农的愿望,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远贬海外,在他的文章、诗歌和词里,无时无刻不在倾诉着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愿。虽然苏轼真正从事农业劳作的时间很有限,但是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却持续了一生。(姚苏杰) 链接 反映和推动宋代蚕桑丝织业发展的《耕织图》。南宋绍兴年间,浙江鄞县人楼璹(字寿玉、国器),任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楼璹之侄楼钥《攻媿集》卷七六)《耕织图》以诗配画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南宋时期的耕织技术,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宋王朝官府就遣使手持《耕织图》巡行各郡邑,用此画来推广耕织技术,所以,这部《耕织图》对推动南宋的蚕桑丝织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楼璹的孙子将其刻石传世,历代出现了许多摹本,元代程棨的摹本最为接近真迹;明万历年间所刊的《便民图纂》就是在《便民纂》的基础上加楼璹的《耕织图》编纂而成,虽然图略有更改,诗也改为竹枝词,但仍保留了楼璹的原图。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