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芙蓉花 |
释义 | 芙蓉花辛德源
本诗选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字与其他版本略有不同。 芙蓉,有两种,一为木芙蓉,秋季开花,花冠呈白色或淡红色。一为荷花的别名,夏季开花,亦呈白色或淡红色。这首诗所写芙蓉,即指荷花而言。诗人以芙蓉自比,以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操,但在写法上却比较特殊。诗一开头,先以传说中的洛神和广为流传的美女卓文君与芙蓉作比:“洛神挺凝素,文君拂艳红”,前句写洛神的洁白,后句写卓文君的红润,写得都十分美妙。洛神,即洛水之女神。相传洛神系宓羲之女宓妃,因渡水淹死,遂成为水神。曹植在《洛神赋》里驰骋想象,写洛神之美道:“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诗人正是取《洛神赋》之义,写洛神的洁白。文君,即卓文君,西汉卓王孙之女,善鼓琴。丧夫后家居,与司马相如相恋,私奔后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同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关于司马相如和她的风流韵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尽人皆知。诗人取其容颜红润之美。把洛神的洁白和文君的红润与芙蓉的白花和淡红花相比,不仅比得恰切,而且也耐人寻味。比得结果如何呢?“丽质徒相比,鲜彩两难同。”这就是说,她们鲜艳的姿彩远比不上芙蓉。特别是在“光临照波日”,灿烂阳光照在水面上的时候。“香随出岸风”随着从岸上吹来的风,荷花四处飘香。这两句同上两句一样,都是诗人用芙蓉来自比。接着“涉江良自远,讬意在无穷”两句,为双关语,一方面是说屈原在楚国贵族统治集团黑暗腐朽的统治下,他的伟大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矛盾,于是他主动涉江(渡过长江和湘江)南行,离开那般误国害民、颠倒是非的谗佞之徒,以示坚持理想,决不随俗浮沉,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另一方面是说自己要效法屈原,在隋文帝的黑暗统治下,决不卑躬屈膝,丧失节操,主动隐退以示坚守情操,保全贞洁人格。 芙蓉,在文人笔下向来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贞洁的象征。屈原在《离骚》里叙述到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产生了退隐之想时就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正是以芙蓉来象征自己高洁不群的人格。作者在本诗里以芙蓉自比,也正是取用此义。 本诗在写作艺术上也自然有致,别具一格。先描绘洛神和文君的丽质艳彩,而后与芙蓉的丽质艳彩加以对比,进而又以芙蓉自比,且在对比和比喻中使事用典,自然贴切,耐人寻味。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