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胆水炼铜 |
释义 | 胆水炼铜或称“胆铜法”,是宋代最重要的炼铜方法,即把铁放在胆矾(硫酸铜)溶液(俗称胆水)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铁置换成为单质铜沉积下来的一种产铜方法。因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铁排在铜的前面,表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所以铁能和铜盐发生化学作用而置换出铜。“胆水炼铜”的具体生产过程包括浸铜和收取沉积铜两个方面,即在胆水产地就近挖槽,用茅席铺底,把生铁击碎,排于沟槽,引入胆水浸泡,因铜和铁颜色不同,浸泡五至十天(根据胆水浓度)后,颜色改变,说明胆水里的铜离子已被铁置换,然后把浸泡过的水放走,取出茅席,把沉积在席上的铜收集起来,再引入新胆水,周而复始地进行。或者把铁锻打成薄铁片,用胆水浸泡数大后,薄铁片表面便覆盖了一层“赤煤”(铜的粉末),取出铁片,刮下“赤煤”,放入炼炉里略加炼制,就得到纯铜。这种产铜法优点很多:第一,可就地取材,在胆水多的地方设置铜场,且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第二,可在常温下进行,不象水法炼铜那样需要高温,因而可节省大量燃料,又不需鼓风、熔炼等设备。第三,含铜的贫矿、富矿都能利用。 据宋代文献记载,使用这种方法生产铜的地方有十多处,其中以韶州岭水(今广东曲江)、信州铅水(今江西铅山)、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三场规模最大。北宋胆铜年产量一百多万斤,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胆铜占总产量的85%以上。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7),张潜总结了工匠们胆水浸铜的经验,写成《浸铜要略》一书,现已失传,仅存一篇序言。“胆铜法”以我国为最早,是水法冶金技术的起源,在世界冶金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