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耶鲁学派 |
释义 | 耶鲁学派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解构主义学派,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美国的衍生形式。这一学派以其在批评理论与实践上的丰硕成果在美国和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把解构主义美学推向鼎盛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和杰弗里·哈特曼。 保罗·德·曼(PauldeMan1919—1983)运用解构的思维框架,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解构理论———修辞学阅读理论。德·曼提出了一种与新批评派完全对立的本文观,即本文与阅读不可分、本文意义不确定的解构主义本文观。他强调了本文语言符号与意义的不一致性,从这一特性出发,得出阅读的可能性永远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结论。他把修辞性列为语言的根本特性,否认语言与其指称或意义相一致的“神话”,认为语言在其本身范围内存在着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张力。他提出,批评家只有经过对文学、历史等本文的盲视逐渐产生最深刻的洞察力,最后才能获得对本文的洞见。德·曼还把他的解构理论推广到非文学的各种本文中去,认为即使以严密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性强的哲学、政治、法律等本文,在语言上同样因根本的修辞性而有矛盾性、虚构性、欺骗性,从而也具有自我解构因素并导致最终不可阅读,这就是隐含在德·曼的语言解构理论深层的颠覆性力量所在。在耶鲁学派中,他的思想对其他几位同行产生过重要影响。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1930—)运用对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影响研究,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影响即误读”理论。布鲁姆最初的研究认为,英美浪漫主义诗歌史上一些强劲有力度的诗人接受前辈的影响,不是对前人的承继,而主要是对前人的“误读”、修正、改造。而后,布鲁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他的理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某种解构主义的意向和色彩:他认为阅读总是一种“延迟”行为,因而实际上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坚持认为“影响意味着,压根儿不存在本文,而只存在本文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则取决于一种批评行为,即取决于误读或误解”。他认为诗人的创造性阅读(与写作)将关系到别人,也关系到他自己;他既希望发现他自己同真理的原始关系究竟是在本文中还是现实中,也希望向所接受的各种本文展露他自己的痛苦,或展露他想要诉诸历史的痛苦的事情。 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1928—)步尼采、德里达之后尘,公开提出摒弃、批评、阐释所预设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文学或其他本文是由语言构成的,而语言基本上是关于其他语言或其他本文的语言,而不是关于本文之外的现实的实在,因此,本文语言永远是多义的或意义不确定的。他独创性地提出“重复”理论,认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丰富意义恰恰来自常被阅读忽略的诸种重复的组合,即各种重复现象及其复杂的活动方式,是通向作品内核的秘密通道。但从总体上看,米勒并不承认文学作品有一权威的、固定不变的意义内核。 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Hartman1929—)的理论贡献在于:他认为语言并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多义的,复杂多变的。所有的语言必定是隐喻式的,并深深依赖隐喻,结果导致虚构。进而,哈特曼揭示出文学本文意义的不确定性,他指出本文的意义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参照系来把握,而且它与别的意义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和互相转换的。他强调把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本文来看待,认为文学批评属于本文世界,与文学本文无本质差别。哈特曼还主张实现文学批评与哲学批评的结合,认为二者应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80年代后期,耶鲁学派逐渐解体。但影响至今不衰。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