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老聃的理想国
释义

老聃的理想国

春秋末期,道家学派的始祖老聃,在其所著的《道德经》(又称《老子》)一书中,构想出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国,这是敌视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一种社会模式,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道德经》第八十章对理想国作了如下的描述: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国小人少,致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畏怕死于他乡而不向远处迂移。虽然有船只和车辆,也用不着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也用不着去陈列;要使人们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态。人民有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习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春秋末期,已是农业用铁时代,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数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较发达的经济,科学文化艺术。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怪,主张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社会去。在哪种落后的社会里,人们怎能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呢?在一个这样小而又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国家怎么能长期存在下去呢?这完全是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始“乐园”。
老聃构设的理想国和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无道无为”密不可分。《道德经》一书中反复阐述一个“道”字。它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先天地生,为天下母,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并且认为“道”是无意志的,“道”生养了万物却不支配万物,并任万物的自然生长,即“道法自然”。它把这个观点引伸到社会中来,则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即所谓“无为”,“无事”。这一观点反映在它的经济思想上,则表现为“无知”,“无欲”。“无知”,则要求达到“绝巧弃利”,反对任何奇技异巧的出现和发展,从而扼杀人们智慧的增长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无欲”,则要求做到“知足”,反对任何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追求,从而否定人们为不断改善生存条件而努力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进取心。“无知”和“无欲”思想的最完美的体现,就是它所向往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
在先秦各学派中,儒家宣扬贵义贱利,把经济事业看作“鄙事”,对造成中国历史上轻视经济的不良传统有极大影响。道家敌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样适合于封建制度下技术、经济停滞和墨守陈规的状况,适合于封建保守势力维护自然经济和反对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合于封建统治者利用愚民政策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需要。因而道家的一些经济思想和黜奢崇俭论,被后代的封建正统经济思想所吸收。到中国近代,黜奢崇俭论这一封建经济思想教条更成了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的理由。由此可见,先秦道家的经济思想和社会模式理想国的消极影响不能忽视。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