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琴词(黛玉)》
释义

《琴词(黛玉)》

《 琴词(黛玉)》

风萧萧兮秋气深(1),美人千里兮独沉吟(2)。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沾涕襟(3)。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4)。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5)。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遭兮多烦忧(6)。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7),思古人兮俾无尤(8)。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9)。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10)!

【注释】

(1) “风萧萧”句:描写的是深秋萧瑟景象。风萧萧,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秋气深,秋天景色浓深,犹言深秋时节。

(2) “美人”句:描写的是美人远离家乡的愁苦境况。美人,黛玉自喻。千里,非确数,极言远离。独沉吟,独自沉思并喃喃自语(含孤单寂寞之意)。

(3) 沾涕襟:即涕沾襟,泪水沾湿了衣襟。

(4) “山迢迢”二句:描写的是美人思念家乡、思念父母,问照耀轩窗的明月光是不是和家乡一样的明月光。迢迢(tiáo),形容路途遥远。轩窗,泛指窗户。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子。

(5) “耿耿”二句:描写的是美人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心事重重,不能安睡,身体本来虚弱,更不胜秋寒的情状。耿耿不寐,心中不安宁而睡不着觉。耿耿,形容心中不能宁贴。《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怯怯,形容体质虚弱。

(6) “子之”二句:子,你。遭,遭遇。予,我。

(7) “之子”句:之,此,这。《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焉,相当于“是”(判断词),用在句中,确指行为的对象。《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这里“相投”的对象是“(你与我的)心”。

(8) “思古人”句:古人,原来的这个人,这里指心中原来爱的这个人。古,旧,原来。《诗·邶风·绿兮》:“我思古人,俾无尤兮。”俾无尤,使(我们)无怨无悔。俾(bǐ),使。尤,怨恨。《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

(9) “人生”二句:人生斯世,指人生一世。斯,这。天上人间,喻指前生今世。感夙因,感悟前生的因缘。夙(sù),旧有的,原有的。

(10) “感夙因”二句:不可惙,不可停止。惙,通“辍”,停止。《庄子·秋水》:“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陆德明释文:“惙,本又作辍。”素心,纯洁美好的心灵。陶渊明《移居》诗:“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如何天上月,怎么(才能)永远像天上的明月。

【译文】

风声萧萧啊,秋天的景色浓深;美人离家千里啊,独自沉思哀吟。遥望家乡啊,不知在何处;我倚着栏杆啊,泪水沾湿了衣襟。

路途遥远啊,阻隔的是山高水长;照我窗户啊,可是家乡一样的明月光?心神不宁难以入眠啊,坐看天上的银河渺茫;身体本虚弱穿着罗衫啊,秋风夜露寒凉。

你的遭遇啊,多么不自由;我的遭遇啊,多么的烦忧。你和我啊,生来心意相投;思念原来爱的这个人啊,使我们无悔无尤。

人生一世啊,有如轻轻浮尘;前生今世啊,感悟前生因缘。感悟前生因缘啊,不可以停止;纯洁美好的心灵永远像天上的明月!

【鉴赏】

浪漫的林黛玉,“灌溉之恩”,一生的眼泪偿清;现实的林黛玉,自主婚姻,一生的追求绝望。黛玉绝唱归本真,凄婉壮美传千古

《红楼梦》越剧电影中,黛玉临终时唱:“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这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位才女对诗书的爱好、对作诗的兴趣,这意义在于诗词是黛玉一生命运的写照,一生心路历程的写照,一生精神的安慰与寄托。

《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桃花行》,《题(宝玉信物)旧帕三首》、《五美吟》、《琴词》,我把它们合称为“三哭”、“三叹”,这是黛玉短暂一生中所作的许多诗词中的重中之重的诗章。《琴词》是最后一首诗,也是最后一叹,是她的绝唱。作《琴词》时,她还不知道这是绝唱,死神已经降临到眼前了。黛玉无意中在书架上翻到一本琴谱,忆起小时候在扬州(父亲任职地)曾“听得讲究过”,学过弹琴,于是便认真研读起来。其时正好宝玉过来看望她,要她讲讲这方面的知识,她就详详细细地讲开了,“说这些倒也开心,也没有什么劳神的”,当时心情蛮不错的。这天宝玉又来看望黛玉,丫鬟说姑娘早起喝了半碗粥,正在打盹,叫他过一会再来。宝玉转到惜春处,妙玉也在,后要回去,但说久不来这里,回去恐会迷路,宝玉正中下怀,说“我来指引”。于是两人同路出来,弯弯曲曲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黛玉正在弹琴低吟,音调清切,吟的正是此首《琴词》。两人在山石上坐下来静听,妙玉边听边讲解给宝玉听:从“侵”字韵第一叠转到“扬”字韵第二叠……何以忧思之深也!里面又调了一回弦,妙玉惊奇:音调太高了……妙玉失色:音韵可裂金石矣,太过了,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嘣”的一声弦断了。凶兆!妙玉被吓得站起来就走,宝玉急问她“怎么样”,她说“日后便知”。《琴词》果然成了黛玉的绝唱!之后,她连死了两次:第一次是听到丫鬟传说外面人来做媒,宝玉定亲,后来证实是误传,又活过来了;第二次也是听到丫鬟传说“宝二爷娶宝姑娘”,这次传说证实是真的,就真的死去了。

如果说《琴词》之前黛玉作的所有诗词合起来反映她一生的命运、一生的心路历程、一生的精神安慰与寄托,那么一首《琴词》就概括了她一生的命运、一生的心路历程、一生的精神安慰与寄托。黛玉一生悲剧命运、悲剧结局的起始也是关键是悲惨的身世:父母先后亡故,又无兄弟姐妹,从小孤苦伶仃,远离家乡投奔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寄居在贾府。《琴词》第一章内容就是诉说这种身世的。正如我在前面《桃花行》鉴赏中指出的,黛玉小时候的特殊经历使她对父母、家乡的思念特别深沉强烈。曹雪芹笔下无数次写到黛玉思念父母、家乡,写到她孤凄悲愁的心境。高鹗笔下也写到黛玉的此种思念、此种心境,可说是前后呼应,自然而且恰当。这年深秋九月的一天下午,探春、湘云、李纹、李绮来到潇湘馆看望黛玉,交谈中外面起风了,透进来一阵香气,黛玉随口就说“好像木樨(桂花)香”,探春笑她总不脱南边人的话,此时节何来桂花呢?黛玉说:“原是呀!不然怎么不竟说是桂花香,只说似乎像呢?”高鹗也是相当高明!就这么一个很平常的细节性描写,将黛玉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父母、家乡的心情表露无遗。探春等姐妹回去后,高鹗更有大段情景、心情的对比描写,连晚吃的晚餐都吃了南边来的五香大头菜,将黛玉如何思念父母、家乡,如何孤凄悲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晚上黛玉又拿起宝钗的诗与附信看了两遍,欲作和诗送去,于是作了《琴词》,第一章就从自己的悲惨身世、远离家乡的孤凄悲愁的心境写起。

《琴词》第二章概括了黛玉远离家乡投奔外祖母,寄居在贾府以来的艰难处境与悲愁心情。黛玉跨进贾府大门时就记着母亲对她说过的“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从那以后,曹雪芹如无数次写到她思念父母、家乡一样,也无数次写到她寄居在贾府的艰难处境。如宝钗与她结成知心朋友,建议她另请高手诊治,建议她吃点燕窝粥,她就深感自己处境的艰难: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够费事了,这回子又兴出来要熬什么燕窝粥,即便老太太她们没有话说,“那些底下的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又说自己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那些老婆子丫头们已经多嫌着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高鹗也写到她的艰难处境:诸事不可以任意,言语不可以不避,无处不要留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处境艰难”概括了黛玉寄居在贾府的全部生活。黛玉思念父母、家乡,愈觉得处境艰难,愈是孤凄悲愁;愈觉得处境艰难,愈是孤凄悲愁,愈加思念父母、家乡,形成了恶性循环。《琴词》的第一章、第二章将这种恶性循环描写得十分形象、深沉、深刻,使读者真切感受到黛玉就在你的面前,在向你如诉如泣,无法不催人泪下。只一句“照我窗户啊,可是家乡一样的明月光”包含了黛玉无穷无尽、难以形容的对父母、家乡的深切思念;只一句“心神不宁难以入眠啊,坐看天上的银河渺茫”,就把黛玉寄居在贾府的处境艰难,因此而产生的不安、悲愁,以致夜不能寐的情状表现得异常形象、深沉、深刻;“坐看天上银河”,“银河渺茫”,包含了黛玉多少的思念与希望,失望与不安,悲愁与痛苦!留给读者的想象极其丰富,留给读者的唏嘘感叹乃是一部悲怆的交响乐。“身体本虚弱穿着罗衫啊,秋风夜露寒凉”,是对前一句处境艰难、悲愁情状的深化。黛玉的悲剧命运、悲剧结局由两大因素组成:一个因素是与宝玉的失败的爱情;一个因素就是处境艰难,思念父母、家乡。这两大悲剧因素致使黛玉本来虚弱的身体越来越差,病势越来越严重,最后无药可治;致使她的心境一直如萧瑟衰败的暮秋景象,一直似沉浸在苦寒的秋风夜露中。有专家不以为《琴词》是黛玉在临死前对自己作一番总结,但单从这一句看,总结意味多么浓重!

《琴词》第三章概括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两个人的遭遇都不自由(因为都是叛逆者),都有烦忧;两个人天生有缘分,彼此心意相投;两个人的爱情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两个人对彼此的爱情无怨无悔。有专家以为这第三章内容是写黛玉与宝钗的关系,理由一为《琴词》是对宝钗的诗与附信的回应,是和诗。诚然高鹗是这样写的,但怎么不能说是文学“准大师”高鹗的一种艺术手法,是必要的曲折呢?大凡优秀文学作品都不是直白的,都会让读者费思量,去想象、去推测,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这里。再则,也没有规定和诗一定要写“我和你”的关系,只把“我”告诉你不可以吗?宝钗的诗与附信主要写的是自己,那么黛玉的和诗也写自己,不是很自然合理的吗?理由二为《琴词》第三章用了“子”字,解释为“你”,指宝钗。但是高鹗为什么不用“女”(汝)字,偏要用“子”字?须知在古代“子”字多用于对男子的尊称。再看“不自由”三个字,用在宝钗身上不贴切,用在宝玉身上则是十分的贴切:无论从过去或现在来看,宝钗是很自由的,现在只是为哥哥的性命是否保得住而担心,为母亲的担忧而忧愁苦恼;而宝玉作为叛逆者,与封建正统势力以及与代表这一势力的家长们格格不入,始终觉得不自由、不自在。我想曹雪芹也好,高鹗也好,都是文学大师,遣词造句都是十分讲究的,不会随便使用一个字、一个词。另外,持《琴词》是写黛玉与宝钗观点的人,认为第三章中的“古人”即“故人”,作“朋友”解,指宝钗。其实“古人”解释为“故人”也是不确切的,只有解释成“原来的这个人”才确切。宝钗直至后来才与黛玉结成知心朋友,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朋友。只有宝玉“原来是”、“始终是”黛玉爱的这个人。

如上所分析,奉和只不过是黛玉作《琴词》的形式,如写成“黛玉不久就要死了,她要对自己作一番总结”这样的内容,还有什么文学作品的味道!如果认为《琴词》纯粹是一首和诗,试想黛玉“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所作的许多诗词是她一生命运的写照、一生心路历程的写照、一生精神的安慰与寄托,而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却是一首随意、平常而无足轻重的和诗,又有多大意义?对象又是宝钗而不是宝玉,宝钗虽然跟她已经结成了知心朋友,但是在黛玉的心目中,宝钗怎可与宝玉相比,她活着就是为宝玉活着,死就是为宝玉而死,作为临死前的绝唱,抛开宝玉而去“唱”宝钗,在情理上说不通!我想高鹗续书,怎么会拙劣到这步田地?所以万不应该把高鹗的艺术曲折表现手法看成是直白叙述。实际上高鹗就安排黛玉作《琴词》的用意先作了暗示。暗示之一是“旧物重提”。自从黛玉写下《题(宝玉信物)旧帕三首》后,书中再也没有提起过,这次却提起了。《琴词》是晚上作的,动笔之前园内的风穿过树枝哗啦啦地响,黛玉说天气冷了,问起雪雁晾晒衣服的事,叫她拿一件来披披。雪雁取来一个毡包打开,让黛玉自己挑,“只见内中夹着个绢包儿,黛玉伸手拿起打开看时,却是宝玉病时送来的旧薄绢子,自己题的诗,上面泪痕犹在,里头却包着那剪破了的香囊、扇袋并宝玉通灵玉上的穗子”。黛玉不看则已,看了则手里拿着那两方手帕,“呆呆的看那旧诗。看了一回(会),不觉的簌簌泪下”。不消说,宝玉送旧绢帕、黛玉在上面题诗事,以及黛玉和宝玉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所有往事,酸甜苦辣一齐涌上黛玉的心头,在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重演一遍。紧接着就是黛玉作《琴词》。高鹗做出这样的情节处理,难道是随随便便的吗?这就是暗示啊!暗示之二是“听者是宝玉”。第二天黛玉边弹边唱演练《琴词》时,高鹗为什么安排听者是宝玉?安排妙玉同来听,因为宝玉不懂琴,需要别人给他讲解。为什么不安排妙玉一个人听?或安排别人听,如宝钗正好过来看望黛玉听到了?难道又是高鹗随随便便处理的吗?这也是暗示啊,不,这简直就是明示!

《琴词》第四章是第三章内容的深化:黛玉、宝玉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两个人,那是太平常不过了,从生到死不过就是浮尘飘过;但是黛玉、宝玉两个人的爱情太不平常了,那是前生定下的因缘,今世相逢感悟,在感悟中相知相爱,结成生死爱情,这爱情太过纯真、坚贞了,太过庄重、光明了;即便不能成眷属,两个人也要感悟前生因缘不停,相爱不止,生死不渝,两个人纯洁美好的心灵永远像天上的明月!两章内容乃是黛玉总结自己和宝玉的整个爱情过程,是如此的明显!《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曹雪芹不是以浪漫的手法介绍了黛玉、宝玉两个人的前生因缘吗?之后又不止一次描写到能透露出两个人前生因缘的事,以及彼此心灵感应即感悟的事;宝玉、黛玉是《红楼梦》的男女主人公,宝黛爱情是《红楼梦》的一条主线,也是重要内容。高鹗在黛玉一生中作最后一首诗时,让她先回顾自己与宝玉的整个爱情过程,然后在诗中总结这个爱情过程,显得那样的必要,又是那样的自然恰当,天衣无缝。

如本文开头所说,黛玉的诗词与她的生命融为一体,是她一生命运、心路历程的写照,一生精神的寄托。黛玉直接反映自己与宝玉的爱情诗,只写了两次共计四首,就是《题旧帕三首》及封笔之作《琴词》,足见这四首诗在黛玉短暂一生中的重要地位与特殊意义。诚然,高鹗顺着曹雪芹的意思,宝黛爱情是一个沉重的悲剧,将黛玉之死写成她流干了眼泪,带着天大的怨恨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高鹗又对宝黛爱情,对黛玉之死作了新的美好的诠释。这使我想起中国的《梁祝》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故事同是爱情悲剧,其实不一样。正如文博专家陈鹏举先生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五十岁》一文中所说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起死了,他俩没有后来,只有活着的人为他俩悲伤,为爱情的生死不渝而感觉震惊和惋惜;梁祝是死而复生,化成了蝴蝶,春天里美丽的蝴蝶。陈先生又说:“罗密欧和朱丽叶终止了一段有关爱情的时间;梁祝把同样的那段有关爱情的时间,转化成一个永远美满的空间。”(《解放日报》2009年5月17日)同样的道理,宝黛爱情有无《琴词》中这样的爱情总结,也是不一样的。没有这样的总结,宝黛就“终止了一段有关爱情的时间”;有了这样的总结,宝黛把“那段有关爱情的时间,转化成一个永远美满的空间”。感悟真情不停止,纯洁美好的心灵永远像天上的明月!有了这样的总结,千千万万的读者不只为宝黛悲伤,为爱情的生死不渝而感觉震惊和惋惜,更为感悟人间真情的无价与永恒而欣喜,而受鼓舞!我想高鹗就是在这样的“感悟”中才安排了“琴词”这一情节,才让黛玉把《琴词》中与宝玉的爱情部分,写得十分壮美。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00:30